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记者手记:从生产到生活,“德企之乡”吸引外资有新貌

2025-11-08 16:11 来源:新华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记者手记:从生产到生活,“德企之乡”吸引外资有新貌

2025年11月08日 16:11   来源:新华社   

在舍弗勒太仓工厂智能车间,灵巧的AGV小车在参观者身后亦步亦趋。待通道让开,它们迅速钻进产线旁的货架下,稳稳托起整架产品并运走。人车兼容、机械林立的车间,生产有条不紊。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这家德企的设备利用率提高3%以上,旋转设备平均维修时间降低约10%。

1995年选择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作为投资中国的第一站以来,舍弗勒已增资13次,今年还有新的增资计划。从最初生产汽车轴承的30人小厂,到如今制造新能源车及航空航天等核心部件的7000人大厂,太仓已成为舍弗勒在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的生产基地。舍弗勒中国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舍弗勒伴随中国制造业不断成长,也从中国市场持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舍弗勒太仓工厂的展厅。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一块机床上的板材,经过激光切割、冲压等一体化加工后,便可快速“吐出”配件。“这种加工方式较传统分步加工精度强度更高、耗时用料更少。”通快(中国)有限公司太仓工厂机床事业部激光高级应用工程师陈捷告诉记者,激光等一体化应用创新推动了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业务快速增长。

作为全球激光行业的“隐形冠军”和较早落户太仓的德企,通快已将太仓基地打造为亚太中心,为其在亚洲的销售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等支持。今年7月,通快在太仓的光纤激光器生产基地成功扩产,产线面积扩容达83%,团队人员规模扩充40%以上,以满足中国新能源、3C电子等行业的增长需求。

通快(中国)有限公司太仓工厂展示的数控冲床激光复合机。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加仓太仓,深耕中国,德企在这座江南小城形成集聚之势,太仓“德企之乡”的名号也在国内外流传。经过30多年发展,太仓德企已超560家,年工业产值超670亿元,形成了汽车核心零部件、工业母机、航空航天三大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德企将中国区甚至亚太区总部放在太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记者在一线感受到,太仓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外资发展呈现“量质齐升、动能强劲”的良好局面。

许多德企对响应企业需求的“太仓速度”印象深刻。2019年,有德企在太仓增资扩产,太仓政府部门和供电企业迅速对接,30天实现临时供电。两年后,新基地建成,当地仅用18天就实现对企业的常规送电。

目前常住太仓的外籍人士已超千人,每年到访的外籍友人超两万人。以“营商”促“赢商”,还体现在提升外籍人士的生活便利度上。

启用外籍人士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涉外服务;推出“Hi Taicang卡”(月季花卡),为外籍人士医疗、教育、出行等提供更多便利……一系列举措让外籍人士感到暖心。

夜幕降临,记者来到罗腾堡风情街,暖黄的灯火点缀着巴伐利亚风格建筑群,酒吧内新朋故旧谈笑风生,让人仿佛置身德国小镇。

引进德国玛丽蒂姆酒店,连续20年举办啤酒节……这个特色街区为外籍人士营造出“他乡即故乡”的氛围。

夜色中的罗腾堡风情街。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留着络腮胡的德国人杨新,目前担任博恩斯坦电子(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太仓生活已经15年。今年8月,作为太仓青年合唱团的一员,他参加了2025贝多芬合唱艺术季暨太仓中德合唱展演。“在太仓工作生活很舒心,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太仓在德国恐怕比在中国更有名。”太仓德国中心负责人马莉珂说,“为了更好帮助德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我们在太仓设立了提供多种高端办公服务的德国中心。如今这个中心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德国市场的桥梁。”

太仓德国中心负责人马莉珂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有新挑战,也有更多新机遇。”马莉珂感慨说,不断深耕中国、融入中国,外资企业和外国人都能找到新空间、新体验。(记者杨绍功、任军)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