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麦社区乡村振兴专干多吉旺久介绍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情况。贺建明摄
朝阳越过东面的山岗,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次麦社区的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里,普布卓玛正忙碌地检查林间温度。确认适宜后,她轻轻推开饲舍大门,成群藏鸡便扑棱着翅膀涌出,开始在林间追逐、啄食,发出欢快的“咕咕”声。
“以前在家种地,一年到头也就挣1万多元。现在在合作社上班,每月基本工资5000元,还有500元全勤奖。”普布卓玛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她的故事,正是次麦社区从“产业空心”到“振兴样板”的生动注脚。

林间觅食的藏鸡。贺建明摄
这个被高山峡谷环抱的社区,曾因耕地匮乏、产业薄弱而深陷困境。“那时候,家家户户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社区居委会主任扎西平措回忆说,改变始于2014年——次麦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破土动工,46户居民以40.7万元入股,随着中粮集团1600万元援藏资金和200万元扶贫贷款的陆续注入,这片贫瘠的土地逐渐孕育出一条“藏鸡养殖+黄粉虫培育+蔬菜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链。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粮集团对口援藏工作队带我们巧抓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机遇。”扎西平措指着合作社的规划图解释说。

次麦社区乡村振兴专干多吉旺久查看黄粉虫生长情况。贺建明摄
黄粉虫培育车间里,成箱的虫子正被工人们细心照料,这将是藏鸡的天然饲料;鸡粪则被运往蔬菜大棚,成为有机肥料;大棚产出的蔬菜,又能反哺虫子和鸡。“虫喂鸡、鸡粪肥田、草菜供料”的绿色循环,让合作社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这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教会我们自己‘造血’。”扎西平措认为,中粮集团援藏干部引入的循环农业理念,不仅解决了资源约束问题,更通过科学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让社区找到了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密码。
“去年,合作社销售藏鸡4000只,藏鸡蛋60万枚,实现销售收入228万元,带动群众就业12人。”扎西平措掰着手指细数变化:“以前我们是全镇最穷的社区,现在不仅富起来了,还成了产业示范点。”
65亩的场区、12座鸡舍,8000多只藏鸡、日均2000余枚鸡蛋……这一连串的数字看似平凡,但次麦社区却凭借一虫一草、一鸡一蛋,稳稳托举起群众的幸福生活,谱写出“穷根变富源”的乡村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