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强调“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要求“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并再次明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专家表示,这些目标要求体现了统筹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紧抓时间窗口争取更大主动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取得总量跃升、增量可观、质量提升的瞩目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3个大台阶,2021年至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5.5%,为“十五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日前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科学谋划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抓住时间窗口,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彦斌表示,《建议》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这就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这既是完成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兜牢民生底线的坚实基础,更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关键举措。”陈彦斌说,这就要求“十五五”期间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科技投入强度、民生保障支出等核心指标与目标任务相匹配;通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经济保持合理增速,获得更为对等的经济体量,有助于在技术迭代、规则制定、全球治理等领域赢得更大主动权,为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合作创造更有利条件。
全面理解“合理区间”
《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介绍,国内多数观点认为,中等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门槛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万美元。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1万美元,由于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并逐年下降,这意味着只要203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就能实现。“十四五”时期前4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5.5%,按照今年实现5%左右的预期目标计算,“十四五”年均增速约为5.4%。“十五五”期间保持4.5%至5%的年均增速,“十六五”期间保持4%以上的年均增速,就能在2035年实现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的目标。
“还要考虑到3个因素。”王一鸣表示,第一,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万美元是基于现在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35年还有上升空间,“十五五”时期要尽可能争取更快增速,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第二,要考虑价格因素,通过全方位扩大内需,促进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第三,要考虑汇率因素,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在稳定的上升区间。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十五五”时期,如果我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4.5%至5%的增长,将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合理区间’是与我国经济潜在增速相适应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陈彦斌分析,未来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四大优势更加彰显,完全能够支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建议》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是根据问题导向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迫切需要。“两个推动”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就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民生需求,将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建议》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也就是说更加重视老百姓的需求。”杨伟民表示,从总需求看,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必须形成内需主导的发展,更多依靠居民消费率持续扩大来拉动增长。
“需求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条件。”王一鸣表示,《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投资于人”意味着要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议》提出,“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这表明,“十五五”时期将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陈彦斌认为,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需要实施系统性的宏观政策与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一揽子政策组合。通过加强稳定政策、增长政策、结构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需求与生产彼此支撑的良性循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