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镇赉:盐碱地里稻花香

2025-11-05 06:36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吉林镇赉:盐碱地里稻花香

2025年11月05日 06:36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马洪超 张 淇

“亩产622.4公斤,在盐碱地种植条件下表现突出!”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丽华家庭农场传来水稻新品种“稻花香6号”专家测产好消息。

67岁的农场负责人毛印华对这个新品种十分满意,“一公顷地的产量达9吨,比去年的品种增产1吨以上,明年一定多种这个品种。”他连声感谢说,家里承包的盐碱地改良成了高产田,多亏了省农科院专家们的帮助。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西部,是东北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这种盐碱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盐碱并存,土壤极易板结,通透性差,养分贫瘠,重度苏打盐碱地往往寸草不生、飞鸟不落。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抓住吉林省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等机遇,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途径,取得积极成效。

毛印华于2015年4月来到建平乡承包盐碱地作改良,因为不得法,收粮寥寥,连续赔了3年钱。后来,他请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驻镇赉县试验基地的马巍副研究员作指导,一家人认真学习水稻育苗和田间管理等技术,并认准省农科院推荐的耐盐碱稻种,一步一步走出困境,实现连年丰收。“我家农场今年共种植水稻136公顷,估计能产粮250万斤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毛印华说。

马巍告诉记者,盐碱地治理需因地制宜,对于白城市的苏打盐碱地,应通过培肥地力、以水压盐、选育耐盐碱作物等多种方式综合改良。多年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镇赉县积极探索“以稻治碱”思路,选育出的吉粳816、吉粳830等耐盐碱高品质水稻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我们家种的‘稻花香’系列,就是省农科院培育的、适合改良成‘熟地’的高产品种。”镇赉县大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贾文艳说,她和老伴儿在镇赉县承包盐碱地改良已有20年,目前经营着1200多公顷的盐碱地水稻田。她说,今年白城市气温偏高,无霜期来得晚,水稻籽粒特别饱满,特别是大面积试种了“稻花香6号”,抗倒伏,一公顷地打9吨粮肯定没问题,“我们种出的‘稻花香’大米呈弱碱性,有利于促进人体酸碱平衡,每斤能卖到6元至16.5元不等,在杭州、成都等南方地区可受欢迎了”。

经历了多年的盐碱地改良,并与吉林省农科院等农业研究机构建立起密切联系,贾文艳夫妇对盐碱地改良越来越有信心。“我们已经吃到盐碱地改良的甜头了。我老伴儿现在经常说,现在要再给他一大片盐碱地,无论盐碱程度多重,他用3年时间就能将其变成好田。”贾文艳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镇赉县抢抓省内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实施机遇,建立起以嫩江为心脏,32条输水渠道为动脉,9座提水泵为关节,四大水系串联成江河互济的大水网。此举使全县的水域面积从2017年9.52万公顷快速增加到2025年10.13万公顷,湿地恢复到20万公顷,不仅大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更通过以水洗盐压碱,土壤盐碱程度下降,有机质含量上升,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

镇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索凤林说,得益于河湖连通工程的实施和“以稻治碱”探索,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连年增加,今年达到292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发展到155.9万亩。“去年我们县水稻产量20.6亿斤,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镇赉县作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县’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索凤林说。

不仅如此,镇赉大米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2020年,镇赉县荣获“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称号;“镇赉大米”2022年获“吉林省著名商标”称号,2023年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今年7月则入围“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标志品牌”。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镇赉县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增加耕地6.64万亩,其中水田5.51万亩。该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洪成说,目前全县还有包括盐碱地在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存量面积81.36万亩,预计其中可改良59万亩,这将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提供有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 张 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