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湖南省湘潭市94.85万亩晚稻相继成熟,进入收割期,田间地头机器轰鸣,数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碎秆还田等工序一气呵成,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稻谷。“有了政策托底和科技助力,我们干得更踏实。”看着稻田里轰鸣作业的机械,湘潭县石潭镇双季稻丰产示范基地的种粮大户唐仕民说。
作为湖南省粮食生产的重要产区,今年以来,湘潭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种好田、播良种、育能手”为抓手,推出一系列涵盖耕地保护、生产服务、资金支持、强农惠农等领域的政策,扎实有力推进粮食生产,预计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6.93万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3月底,湘潭发布2025年1号田长令《关于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全面提升耕地保护水平的令》,压实“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的耕地保护责任,健全市、县、乡、村、组五级“田长”体系。通过强化执法监管,运用“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技术,及时发现和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在提升耕地质量上,深入推进“耕地‘山上’换‘山下’两年行动”,将山上的陡坡耕地有序退出,置换并恢复山下条件更优的耕地,从空间上优化布局。
为实现“粮田多产粮、产好粮”,湘潭市农业农村局从要素支撑、科技赋能、示范带动、资金支持等方面发力。深化“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落实好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小田并大田”,支持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建设高标准农田。自2011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1.66万亩,占耕地总量的83.7%,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4.57以上;推广以“春静模式”为代表的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加强规模主体培育。全市种粮面积30亩以上的规模种粮主体突破4522户,同比增加469个。
“今年,湘潭市农业农村局成立5个粮食生产指导服务组,分区包片深入生产一线,对各县市区加强惠农补贴政策宣传,开展苗情、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生长动态,实现粮食生产任务乡镇调研指导全覆盖。”湘潭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志勇说。湘潭市还发布农业主推技术20项,通过“看禾订种”示范推广良种,主要农作物(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通过组织召开农机安全生产培训80场次,累计培训农机手6500余人次,确保水稻、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80%以上。同时,促进新型、环保农机具使用。目前,全市已完成水稻机插机抛面积42.43万亩,报废农机具922台,发放补贴金额722万元。
湘潭聚焦粮食生产全链条,高效统筹调度资金,确保政策红利第一时间精准直达田间地头,激发种粮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市、县两级统筹使用产粮(油)大县、商品粮大省奖励、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等资金,将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支持重点,累计投入粮油生产资金约3.4亿元。此外,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财金联动”支农模式落地。中国农业银行湘潭分行灵活运用“专业大户贷”、科技e贷、惠农e贷等产品及组合,支持涉粮规模经营户大额信贷融资需求,今年以来累计使用信贷支持涉粮经营大户164户、金额2.1亿元;针对粮食企业轻资产、周转快、季节性资金需求强等特点,通过“粮食基金贷”累计提供信贷支持1600万元。
同时,湘潭还在双季稻区域因地制宜建设6个市、县、乡领导联点重点水稻生产绿色高产高效基地和29个一般水稻生产绿色高产高效基地,集成推广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的服务体系,实施耕、种、收等全环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全链条产业融合。
金秋时节的黑龙江省绥化市,联合收割机在2780万亩良田中往复驰骋,车斗里的粮食堆成了金色山丘,打包好的秸秆整齐地被码放在地上。
“今年补贴了近3万元,加上水稻最低收购价稳中有升,算下来纯利润比去年多了好几万元。咱这粮食越种越有底气。”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种粮大户张立军的450亩水稻已完成收割,手机还收到了农机购置补贴到账的信息。
近年来,绥化市通过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绥化始终把粮食安全战略摆在首位,今年粮食作物种植计划提前15天完成。”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宝峰说。
以务实政策持续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近几年,绥化市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推广大垄双行、一喷多促、水肥一体化等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
在庆安县久胜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防渗渠与智能喷灌系统构筑起现代水利网络。当地派出5支单产提升服务队每月定期下乡,从选种、植保到水肥管理,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目前,这种“专家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服务模式已在绥化市13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广。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直接打至银行卡,农机购置补贴能省三成,还有生产者补贴托底,算下来每亩地成本能降200多元。”肇东市昌五镇种植大户刘刚的账本记满了2025年惠农政策红利。今年中央财政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在绥化全面落地,从种到收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支持。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让种植户享受到满满的政策红利。今年备春耕期间,绥化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月末投放春耕备耕贷款130.15亿元,同比增长7.32%,支持涉农主体8.1万户。针对不同作物的补贴政策更精准,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让肇东、青冈等主产区农户受益,“一喷多促”补助为大豆种植户减负。
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绥化市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打造农业大数据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粮食增产。目前,当地10个县市区全部被确定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24年,绥化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92%,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据统计,2025年绥化市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已发放超2亿元,带动农户投入6亿元升级装备,大垄密植面积从去年的143万亩跃升至584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超24万亩。
“十四五”期间,绥化共选育推广优良农作物新品种50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50余项、发明专利20余项,常规粳稻、大豆育种处于黑龙江省领先水平。
10月中下旬,肇东市象屿金谷粮食收储库,运粮车排起长队。“最低收购价托底,市场价又高于托市价,卖粮比往年省心多了。”农户李建国刚办完手续,粮款就直接打入银行卡。今年,中央储备粮绥棱直属库建仓三期项目启动,同步配套科技储粮与智能化设施,以技术升级护航粮食安全。
受益于政策红利,绥化市43家规上玉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098万吨,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5年,绥化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已形成9条产业链、50余种产品矩阵,从初级淀粉到高端保健品的全链条开发。
好政策持续推动黑土粮仓更大更强。以黑龙江省级“黑土优品”品牌为依托,绥化市突出“寒地黑土”区域品牌打造,“十四五”期间实现品牌价值1002.35亿元。
山东东营:抢收抢烘保粮安
本报记者 崔 浩
为应对入秋以来持续阴雨和局地强降雨对秋粮收储的不利影响,山东省财政紧急筹集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聚焦烘干服务和机收作业两个重点环节,分两批拨付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并实行库款单独调拨、专款专用,支持全省各地加快完成玉米等秋粮抢收抢烘工作。
近日,趁着连续阴雨之后的晴朗天气,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七龙河村的农田里,数十台履带式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抢收玉米。不远处的七龙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粮食烘干车间,一座日处理能力达300吨的烘干塔正满负荷作业,收获的湿玉米经脱粒、筛分、去杂、烘干等工序后,含水量控制在14%以内,达到储备与销售标准,实现从“湿粮”到“商品粮”的顺利转化。
“秋粮抢收关键时刻,不能只盯着自家田地,也要为周边农户尽一份力。”七龙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立保说。为解决“晾晒难”问题,盐窝镇政府与公司合作,主动开放烘干设备,免费为周边小农户提供秋粮烘干服务,提高农户秋粮议价能力。
田间抢收忙,政策送红利。利津县强化秋粮抢收农机设备保障,实施农机设备购置再补贴政策。对新购置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财政给予30%补贴;对新购置连续式粮食干燥机(烘干机),日处理量在100吨至300吨的财政给予35%补贴,日处理量大于300吨的县财政给予25%补贴,有效激发农机购置积极性。政策实施以来,全县新购置大型农机设备32台,筹措落实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
此外,利津县还积极畅通秋粮收购渠道,面对秋粮“高价无人收、低价不愿卖”的两难困境,依托粮食收购大户力量,集中收购散户易发生霉变的存粮6500吨,政府给予收购者每斤3分至5分的“兜底”补贴,为农民解决“卖粮亏、存粮霉”问题。
东营区加快推进农机购置补贴落实进度,将循环式烘干机、高精量小麦播种机等关键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以真金白银为农业经营主体减负,推动秋收提速增效。
“今年农场新购置了一台210马力的大型拖拉机、一台高精量小麦播种机,一共补贴了8万余元。”东营市穗东农场负责人隋延锋告诉记者,今年这两台农机可是起了大作用。因为连续阴雨天气,冬小麦比往年晚播近一个月,大型精量农机的购置,将日播量由100亩提升到300亩,新农机的使用还能够提升出苗率、避免冻害。
东营区采取“一窗受理、一站式”及“下乡入户”服务,对购机者办理农机购置补贴实行“一次性办理”。截至目前,全区2025年符合资金结算条件的购机户223户,共购买补贴机具263台,补贴资金336.251万元。“补贴资金均通过惠民‘一本通’系统直接拨付至购机主体账户。”东营区农机推广室负责人王景国说。
东营市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储备管理、宏观调控、监督执法、产业发展上协同发力,全力构建“粮安”新格局。在流通环节,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加大省级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基金融资增信,提振市场活力,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同时,东营市创新监管,执法效能持续提升。实行云上监管,充分利用“智慧粮库”信息化建设成果,对政策性粮食购销存全过程实行动态监管,实现对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数量、质量、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资源信息化动态监管,确保数据不落地、信息可追溯、远程可视,守牢“粮仓”。坚持部门协作,深入开展“铁拳行动”,充分发挥粮食执法联合监管机制作用,实行信用分级监管,认真开展粮食收购、粮油库存等各类执法检查,有力维护粮食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