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在位于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营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随着“并网发电启动”指令下达,由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叶轮缓缓转动,监控屏幕上电流数据稳步攀升,标志着这一“国之重器”成功并网,正式向电网输送清洁电力。
“该机组由超过3万个零部件构成,其叶轮直径超过31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轮毂中心高度更达50层楼以上。它一举创下了全球已并网风机中单机容量与叶轮直径两项世界纪录,并且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国产化。”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风电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羊森林指着身后的“巨无霸”介绍,该风电机组于今年8月在测试基地完成吊装,并网后,将进入为期9个月至1年的测试认证周期。
据了解,在满负荷运行状态下,该机组风轮每旋转一圈即可发电62度。在年平均风速10米/秒的条件下,单台机组年发电量高达1亿度,足以满足5.5万户家庭的全年用电需求,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
作为风电装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所有新机型必须通过严格的型式认证与并网检测,方能获得入网许可。近年来,随着风电技术快速迭代,大功率机型不断涌现,行业内现有测试设施难以满足其检测需求。基于这样的产业痛点,东营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应运而生,并于2025年5月正式投用。
“该基地在临海区域规划建设了12个大功率风电测试机位,配套建设了机位基础、输电线路和综合试验中心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完整的风电试验检测体系。”东汇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金华介绍,“基地可依据IEC、国家及行业标准,开展风电机组设计认证、并网特性检测等全流程测试。”
测试基地的投运,有效缩短了机型认证周期,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成功破解了行业长期面临的“认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瓶颈。目前,已有5家国内风电主机十强企业及4家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先后入驻,为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在龙头企业的强劲带动下,产业呈现“串珠成链”的集聚态势,中船海装、东方电气、天能重工、上海电气等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相继签约落地。截至目前,开发区已累计引进海上风电产业链项目37个,成功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桩基、塔筒,再到主机与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