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亮点】山西运城 IP焕新传承千年文脉

2025-10-31 06:44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各地新亮点】山西运城 IP焕新传承千年文脉

2025年10月31日 06:44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梁 婧

图为山西运城盐湖大道。闫 鑫摄(中经视觉)

黄河汤汤,浸润着河东大地千年文明积淀;古建巍巍,承载着关公故里的精神密码。从解州关帝庙的晨钟暮鼓到永乐宫的壁画仙踪,从七彩盐湖的自然奇观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滋味,山西运城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将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晕染成一幅生动画卷。

运城市委书记储祥好表示,要围绕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坚持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中条山的光影流转间,黄河岸的炊烟袅袅中,古街巷的匠心传承里,运城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频共振。

千年文脉活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运城,通过IP的创造性转化,文化元素得以与城市旅游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轻松便捷的沉浸式体验。

“您好,前方就是常平家庙,关公家族的祖祠。如果说解州关帝庙是关公的办公室,常平家庙就是关公的家……”在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内,来自福建的张文渊戴着耳机,手机里的AI讲解实时同步。这是该景区9月20日上线的“DEEPYOU”AI智能语音讲解系统,支持8种语言,覆盖游客中心、圣像广场等高频区域,让不同国家的游客都能读懂关公文化。

白天靠智能导览打破语言壁垒,夜晚则用光影盛宴唤醒古建活力。每晚8点20分,运城的中条山山体瞬间亮起,10台激光投影机投射出“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的经典场景,光影在15万平方米山壁上流转,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感受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核。

解州关帝庙更是突破古建静态展示的局限,让文化传承有了更多互动形式。清明祭祖盛典上,传统三献礼与现代光影技术碰撞,青铜礼器的回响穿越古今,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的祭祀现场;关公忠义学堂里,人们通过活字印刷复刻经典,指尖触碰间完成文化传承,亲身感受古代印刷术的魅力。更巧妙的是,景区借《黑神话:悟空》的热点推出“忠义闯关”活动,设置与关公故事相关的互动关卡,让百万年轻网友在游戏互动中读懂关公文化。

永乐宫的元代壁画则在创新演绎中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景区推出的古典演出里,演员身着还原壁画样式的服装翩翩起舞,衣袂飞扬间,《朝元图》中的“仙仗”仿佛穿越壁画而来,让观众直观感受壁画的艺术之美。当多部电影让壁画服饰纹样成为焦点时,景区顺势推出“壁画里的中国”系列文创产品,从丝巾到笔记本,将壁画中的经典纹样融入日常用品。

匠心技艺火

在运城,非遗技艺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成为带动百姓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从石刻到澄泥砚,一项项老手艺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中重焕生机,走出了一条“非遗+产业”的富民之路。

运城市新绛县北张镇西庄村的石匠工坊里,82岁的吴伟达正握着錾子示范石刻技艺,“下锤要稳,力道得匀,这样刻出的花纹才耐看。”吴伟达旁边围坐着十多个年轻人,手里的錾子在青石上敲出清脆的声响,此起彼伏的敲击声,是老手艺传承的“新节奏”。作为老党员,吴伟达和家玉顺牵头成立“技艺传承党小组”,免费开班传授石刻技艺,只为让这门手艺能一代代传下去。“以前这手艺快失传了,现在年轻人愿意坐下来钻研,我们就得好好教。”吴伟达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如今,西庄村已有800多名从业人员靠着石刻手艺致富,42户加工户年销售额累计超5000万元,茶托、文房摆件等融入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

在新绛县光村绛州澄泥砚生产基地,窑炉里的炉火正旺,国家级非遗澄泥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蔺涛拿起一方刚出炉的砚台仔细检查,砚台色泽润如碧玉,纹理细腻精致。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泥、制坯到烧制、打磨,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蔺永茂、蔺涛父子两代人攻坚克难,不仅守住了澄泥砚的千年技艺,还不断创新工艺与设计,让这门古老技艺大放异彩。生产基地里,90%的从业者都是当地村民,砚台雕刻工张迎利说:“守着这门手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每月也能挣六七千元,日子过得踏实又有奔头。”如今,该基地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上千个砚台品种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畅销全国,还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文旅消费旺

运城以文化为脉络,织就多元文旅消费场景,让历史韵味与现代服务交融共生,推动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更带动民众增收与产业联动。

清晨5点,稷山县翟店镇的饼子店里,炉火已烧得通红。老板任新生正手把手教徒弟揉面,“面团醒够4个小时,揉上油酥,口感才正宗”。面团在案板上拍出砰砰声响,麦香在店里弥漫。停下车的顾客推门而入,语气里满是期待,“专门绕路来买,这麦香味别处吃不到”。任新生笑着应承,手里的活儿不停:“北京的、天津的……全国各地都有网购单子,我们用真空包装发快递,让大家都能尝到咱稷山饼子的味道。”这家饼子店用的面粉来自本地的稷谷园面粉厂,该厂每天5万公斤的产能专供周边饼子店。“小麦磨粉不发烫,保留原麦香,这样做出来的饼子才地道。”面粉厂负责人李淑芳说。从麦田到饼炉,这条围绕“稷山饼子”形成的产业链,带动全县1200余户就业,近3500人年均收入达8万元,让小小的饼子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大产业”。

自然与科技则为运城文旅消费注入新体验。垣曲县的历山·左岸民宿凭借庭院私汤、果园采摘等乡村特色吸引游客主动续住,更让村民化身向导增收,实现游客与村民的双赢;芮城县大禹渡景区的“胶囊”太空舱,凭借智能温控、语音控制和全景天窗,打破传统露营的气候限制,成为需提前三天抢订的“爆火IP”,让黄河夜色下的露营兼具舒适与浪漫。

文旅消费的火热更带动产业生态循环。盐湖区盐韵石饼村·运城名菜楼以本地食材烹制黄河大鲤鱼、关公羊汤等特色美食,日均消耗20多只土鸡,既让游客品尝到当地美食,也拉动了本地农产品销售。临猗县光明羊场1000余只萨福克羊专供名菜楼,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站在鹳雀楼上远眺,黄河奔涌间,古建的剪影与现代的灯火交相辉映。从IP焕新让文脉传承,到场景重构让体验升级,再到生态联动让产业兴旺,运城的文旅融合之路,是对传统焕新的生动诠释。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市开放的51家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和运城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92.18万人次,累计门票收入1570.33万元,累计经营收入3129.06万元。这座浸润着千年文明的古城,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智慧,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新篇章。(经济日报记者 梁 婧)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