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许多“胖改店”的客流在开业两周后基本趋于平稳,很难再现开业时人流量,而随着调改热度的降低,如何持续吸引客流也将是永辉接下来面对的新考验?
王守诚:其实,无论是学习胖东来模式,还是发展品质零售,它都是一项长期主义的事业。毕竟人员素质的提升,和商品品质的打磨,都要靠长时间持续地打造。山姆也不是一天就成为了现在的山姆,胖东来也不是一天就成为了如今备受认可的胖东来。
但现在永辉与其他企业相比,多了一个环节——别人是从第一家店就按照这个逻辑去做,而我们需要将过去几百家、上千家店形成的庞大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翻盘”。我们只有先把门店改造成现在这样的门店,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久的深度经营。
前几天在全国超市调改大会上,我见到了步步高的王填总和邓静总,他们的团队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一轮的体系调改,我看到他们就觉得他们(步步高)目前的状态非常好,已经开始深度研究如何在文化、机制和品质标准上进一步构建。这正是永辉未来要走的路。
我一直觉得大家当前看到的永辉调改店,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调改店,远未达到我们内心的预期。因为它真正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与持续的经营。但我相信,未来的永辉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过去的永辉往往开业即巅峰,随着越往后,卖场越老越破,员工也越来越没有状态,商品结构也趋于老化。而在新体制下永辉将恰恰相反,时间越久,它会越有感觉越有温度。
《中国企业家》:胖东来有一套自己内生的文化体系,永辉也有长久积累下的企业风格,都说改变一个人很难,那永辉调改是如何改变那么多员工去相信胖东来的?
王守诚:你看得多了才会选择相信,我也是看得多了才会相信。调改刚开始时,是胖东来的娜姐带着我们进行首家门店调改,时隔一个月我再去那家店,我发现所有员工见到她都会主动打招呼、甚至拥抱。但员工没有搭理我们的。
这种反差的背后,是娜姐这一个月每天都会问员工吃饭了没有,会提醒累了就坐一会儿,会给员工递上一杯水,还会关心他们的家庭情况,她就这么做了一个月,彻底改变了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与热情。
这件事给我很大触动:我们有些店长在同一家店待了几年,员工不躲着他们已经算不错了。而娜姐却通过言行一致的真诚与文化践行,真正影响了每一个人。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时,真会很触动。再加上调改门店开业后,人流的增长,员工自然会觉得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场、好的货,并提供好的体验给顾客。我觉得正是这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真实反馈,让我们选择了相信。
《中国企业家》:除了胖东来,你们还去别的同行那儿考察过么?
王守诚:我看了好多,我走了那么多城市,我都会去看看同行。
《中国企业家》:很多互联网企业、同行都下场去做折扣店了,你怎么看这种选择?
王守诚:这其实和十年前很像。十年前,新零售时期也是一窝蜂的都下场了。这背后或许是资本在原有赛道遇到流量瓶颈后,转而寻找新的获利渠道。从积极的角度看,这说明大家重新看好线下零售的价值。无论是做折扣店、仓储店还是会员店,这种“线下充满机会”的共识,让各类参与者涌入。
在折扣零售这个业态上,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品牌,但永辉还是要吸取十年前的教训,要专注我们自己,心无旁骛地去把品质零售这一件事做好。我们不能再动摇,不能再觉得哪个模式好就盲目跟随,现阶段永辉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中国企业家》:如果有一天你卸任了,你会希望大家怎么评价你?
王守诚:我要思考一下。(笑)我觉得至少大家会说,“守诚确实做了一些好事、实事,对公司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倒不在意大家评价,只要公司能真正好起来,外界的评价自然就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