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理念决定着发展成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其中,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汲取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又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造成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绿色发展的任务更加重要而紧迫。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既有助于恢复和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并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速与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使旧动能焕发生机。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惨痛的代价。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巨大影响,迫使相关国家投入巨资治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深刻反思。当前,推动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美国、日本和欧洲多国都纷纷出台国家战略和计划,把发展绿色制造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抓手;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结合本国特点出台了相应的绿色制造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格局和发展模式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局限和弊端;只有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切实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才能提升经济发展韧性,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迫切,期待呼吸清新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物、生活在宜居环境中,需求更加个性化与多样化。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部分资源型地区生态修复和建设压力仍然较大,传统产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依然存在,生态价值转化、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尚需完善。如何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更好指导我们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活品质与经济效益的提升。可以说,绿色发展是连接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纽带。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改善生态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吃住用行等各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实施纵横结合的综合补偿制度,促进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利益共享。合理界定生态环境权利,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因地制宜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具体路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优质生态产品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超越,更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后期,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等问题,需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求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中明确绿色导向,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深入理解。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不再走“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将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这种价值重构能够引导相关政策制定与资源要素流向,促进各类绿色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同时,还能够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变革,使全社会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成为新风尚,激活绿色转型内生动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路径,也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推动绿色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有助于促进各领域绿色标准体系的完善与社会对绿色产品需求的增长,以标准和市场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创新方向和市场基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需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产业布局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的同时,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突出绿色发展的导向,将是否有利于绿色转型作为评判和检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准,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健全强化绿色发展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构建有利于绿色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蔚然成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简小文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