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畅销书《金钱心理学》之后,美国作家摩根·豪泽尔最近又推出新作《金钱的艺术》。和前者聚焦如何“高效地挣钱”相反,新作重点关注财富硬币的另一面——如何“智慧地花钱”。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的核心论点是花钱是一门“艺术”,而非一门“科学”。
作者并没有纠结于节约或是浪费,而是更关注消费带来的价值意义,认为只要消费行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就是合理的。它可能体现为一顿好吃的大餐、一场票价小贵的演唱会,也可能体现为一场挑战体能极限的旅行,或是一堂与自己日常工作完全无关的公开课。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是,人与人对于获得感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并不存在一个通用公式去衡量某项消费究竟合不合理,也不存在一个通用架构去框定消费的“正确”排序。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消费呢?
在作者看来,使用金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其视为改善生活的工具,另一种是将其视为对比自己与他人成功程度的标准。“许多人向往前者,却用一生去追求后者。”他们竭尽全力去追逐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甚至不惜重金买下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奢侈品。但一个可悲的事实是,这些人或许收获了周围人的艳羡,却没能从这样的消费中获得长期的、等值的快乐。而且,“这种支出,最终只会带来空虚和社会性债务,让人们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
更糟糕的是,对于这类消费者而言,金钱不仅是财务意义上的资产,也是心理意义上的负债。因为,在这场关于多巴胺的游戏中,没有人能够彻底获胜,毕竟总有下一个层级等着你。唯一能真正赢得这场游戏的方式就是主动叫停,学会“简单地生活”。
当然,作者口中的“简单地生活”并不必然意味着省吃俭用。其真谛在于,让金钱为自己服务,而不要被金钱奴役或驱使。
这也正是“有钱”和“富裕”的差别。“有钱”意味着银行账户里有足够的钱,能购买任何想买的东西;但“富裕”的含义则在于主导这笔钱的运用,去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史诗。
本书最具启发性的部分在于,它重新定义了金钱能买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内心的平静。甚至那些趴在账户里、未被花掉的钱,也为你“买到”了无形却至关重要的资产:选择的自由,让你更从容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与传统理财书籍强调“让钱生钱”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将焦点从财富的增长转移到了个人福祉的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的艺术》不仅是一本经济学读物,更是一本带有哲学色彩的生活指南。它敦促每一位读者反思自己与金钱的关系,并提醒我们,要学会辨别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并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去过一种内心富足的生活。对于希望摆脱消费陷阱、寻求财务自由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提神醒脑的良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肖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