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近段时间,吉林省迎来大幅降温天气,供热部门积极应对。截至10月17日零时,该省各城市均已开栓供热,较上一采暖季平均提前了3天。感受着温暖舒适的室内温度,广大市民纷纷为政府部门看天供热的务实举措点赞。
北方地区冬季供热话题早已不新鲜。不过,置身其中的人们在每年入冬之际都十分关心家里暖气何时热起来。尤其是在持续大幅降温时,期待及时供热的愿望更加迫切。提前供热是一件得民心的民生工程,但又远不止打开阀门那么简单,需要处理好多方面关系,考验着治理能力。
满足百姓期待。寒潮天气来袭,城市提前供热有利于保障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身体健康,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对于群众的这份期待,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积极推进准备工作,不可拘泥于传统刻板的供热时间表,而应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天气状况出发,建立和完善科学透明且广泛认可的决策机制,力争更及时更精准更有效地做好居民小区供热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提前到来的温暖”。
协调利益各方。一端是群众对寒潮天气下提前供热的期待,另一端则是供热企业需要为提前供热付出一定的成本。这部分成本究竟该由谁承担,又该如何承担,是一个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现实中,不少供热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承担或者想办法“消化”这一成本。从长远出发,在供热企业、政府部门和采暖用户之间,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公平合理、更可持续的成本分摊与补偿机制,以保护好供热企业积极性,确保用户享受的供热服务质量不受影响。
做好应急保障。一般来说,上一采暖期结束后,供热部门会利用停暖期开展管网改造、“冬病夏治”等工作,以提升新一季的供热保障能力。尽管在新一季正式供热之前,供热部门会进行打压注水、漏点排查、锅炉调试等工作,但仍难百分之百保证供热设备正常运行。一旦遭遇寒潮而提前供热,有关方面则更应加强对管道跑冒滴漏等问题的检查维修,确保将热源更有温度地送到每一户居民家中。
总之,视天气变化决定提前供热,既是一个民生工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将这件好事办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期待更多城市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此事,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妥善处理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加强协调指导和相关政策倾斜,让广大采暖群众在寒冷天气中及时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经济日报记者马洪超于长春
2025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