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阳光洒在雅加达哈利姆站的站台上,红白相间的“Whoosh(雅万高铁的昵称)”动车组静静停靠——这一天,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与西爪哇省首府万隆的雅万高铁,迎来了开通运营两周年的重要时刻。这条全长142.3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钢铁动脉,不仅是印尼土地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整个东南亚迈入高铁时代的大门。
两年来,雅万高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发送旅客超1200万人次,动车组安全运行里程突破565万公里,单日最高发送量达2.67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两地民众出行方式的改变,是区域经济活力的迸发,更是东南亚交通格局的重塑。
时间回到高铁开通前——
雅加达与万隆之间相隔140多公里,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非常辛苦。无论是依赖高速公路还是普速铁路通勤,都需要3个小时以上,若遇上节假日或早晚高峰,5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两地间的人员往来、货物运输,都被这漫长的路途束缚着。
2023年10月17日,雅万高铁的开通打破了这个僵局——
46分钟,这是高铁给出的全新答案。从站上雅加达的站台,刷票、进站、上车,不到一小时就能坐在万隆市的咖啡馆里,品尝当地的特色糕点,“一小时交通圈”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雅万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时间成本的降低,更是出行体验的升级。准点率超过95%的可靠保障,让人们不用再为堵车焦虑;列车由初期每日14列增加到高峰时期的62列,席位从8400多个扩容至3.7万多个,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高铁出行。曾经拥堵的高速公路压力大减,普速铁路也得以腾出运力服务货运,区域交通格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雅万高铁不仅是一条钢铁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经济走廊。沿着雅万高铁一路向西,万隆的德卡鲁尔站与帕达拉朗站周边,变化最为直观。两年前,这里还是大片的稻田和荒地;如今,小吃店、零售店、旅游服务点鳞次栉比,中小微企业在这里集聚,形成了热闹的“高铁经济圈”。当地村民从农民变身店主、服务员,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收入翻番。
高铁的带动效应还远不止于此。从建设到运营,雅万高铁带动了建筑材料、设备制造、技术服务等整条产业链的发展。项目本地化采购率超过75%,大量印尼本土企业参与其中,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据印尼国有企业部统计,2019年至2023年间,雅万高铁为雅加达和西爪哇地区贡献了约57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心剂”。
对普通民众来说,生活上的改变更加直观。用节省下来的通勤时间看看书、陪陪家人、看看风景,不香吗?幸福,其实不过就存在于这些日常的小细节里。
此外,这条连接两座城市的高铁,还成了印尼的“旅游名片”。两年来,超过50万人次的外国游客乘坐雅万高铁,他们沿着这条线路探索印尼的文化与风景——在雅加达感受都市的繁华,到万隆体验火山与茶园的静谧。“高铁+旅游”的模式,让印尼的旅游资源被更多人看见,也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东南亚首条高铁,雅万高铁的成功运营,在整个区域掀起了“高铁热”。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加快本国高铁项目的规划,不少代表团专程来到印尼考察,希望借鉴雅万高铁的经验。而印尼政府也早已规划好了更宏大的蓝图,雅万高铁延伸至泗水的可行性研究正在加紧推进,这条高铁未来将贯穿整个爪哇岛,成为纵贯印尼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除提振经济、改善民生外,雅万高铁还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印度尼西亚大学的研究显示,雅万高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9克/公里,远低于燃油车。电力驱动的动车组还降低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印尼热带多雨、地震频发的环境特点,高铁配备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和智能化运维平台,既保证了安全运行,也展现了先进技术对复杂环境的适配能力。
两年来,雅万高铁不仅带来了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更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专业人才。项目累计培训印尼员工超4.5万人次,涵盖焊接、电工、机械、调度等多个领域。如今,高铁的驾驶、调度、维护等关键岗位已全部由印尼员工负责,他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守护着这条线路的安全运行,从技术到管理,高铁运营团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如今,雅万高铁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它不仅会优化现有线路的服务,还将从“一条线”向着“一张网”的目标迈进——延伸至泗水的线路、连接新首都努山塔拉的轨道交通,都将带着雅万高铁的经验,在印尼的大地上铺开。其意义甚至早已超越了交通线路,成为中印尼合作的典范、“一带一路”合作的样板、区域互联互通的纽带。可以想见,继续飞驰的雅万高铁,将在印尼乃至东南亚的土地上,书写更加壮丽的华章。(作者:朱 旌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