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第七届未来能源大会在苏州开幕。大会以“变革新质·协同未来”为主题,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网主办,协鑫集团联合主办。来自能源领域的领导、专家、企业代表及国际嘉宾齐聚一堂,共商能源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强调,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能源体系正经历一场触及根本的系统性变革,新质生产力正是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引擎。史玉波提出,在坚守能源安全与生态体系前提下,要在理念、技术、业态层面推动创新,强化系统协同、产业链协同、产学研用金协同,以及区域与国际协同。他呼吁各方携手破解能源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全球能源新秩序。
中国能源网董事长冯丽雯提出,未来能源是“清洁低碳”的能源、“高效智能”的能源、“普惠共享”的能源、“安全韧性”的能源。中国能源网将坚持打造开放、包容、务实的交流平台,凝聚智慧和力量,与大家共同揭开能源转型新篇章。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指出,当前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供给侧改革推动下,光伏行业已从“内卷”走向“破卷”,预计2026年将迎来供需关系改善的拐点,产业链价格企稳将推动企业盈利水平回升。面向“十五五”,他认为新能源产业将从“主力能源”迈向“主导能源”,长期向好趋势坚定不移。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比达92.5%。若想实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三倍目标,需每年新增装机1120吉瓦,协同创新至关重要。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辛保安说,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输送和使用的重要平台,是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智慧高效的未来能源体系。集合了新能源、数智化坚强电网、先进输电、新型电气化等创新技术,代表了全球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分析,从2025年到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从10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1万千瓦时。从2025年开始,每年新增的用电量应该由非化石能源提供。绿氢作为长期储能介质,可在极端条件下为电力系统提高韧性支持。绿氢合成甲烷、甲醇等绿色燃料和化工原料,与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的绿氨等绿色燃料一起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中重要绿色能源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