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吧 向着科技强国
复兴号CR450运营时速达400公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午9点从北京出发,中午12点就能吃到上海热气腾腾的生煎……
“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不断,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彰显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
苍穹之上,星火直达——
“祝融号”首次登陆火星,中国航天正走向更遥远的深空。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中国空间站张开双臂拥抱浩瀚星空;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九号,3个小时完成太空物资“闪送”。商业航天破茧成蝶,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天地之间,挑战极限——
C919大飞机划破长空,“爱达·魔都号”扬帆启航。京津冀地区形成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中国高铁从“追赶者”成功迈向“领跑者”。“沧渊号”超大直径盾构机,不断刷新工程掘进纪录,让天堑变通途。
深蓝之下,叩问秘境——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中国自主创新加速突破。“梦想号”正式入列,助力科学家探索深海奥秘。“奋斗者”号万米潜海,标记着人类勇闯深渊的新坐标。
创新引领,托举未来——
“十四五”期间,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
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五年奋进,创新潮涌。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正从全球科技参与者、贡献者向开拓者、引领者加速转变。
一盘棋 凝聚发展合力
10月9日,中国华能与中国中化正式迁驻雄安新区。几年时间,雄安新区飞速成长,5127栋楼宇拔地而起,400多家央企分支机构、4000多家北京来源企业在这里陆续扎根。
在大规模建设中,雄安新区以“绣花”功夫构筑宜业宜居的城市空间布局。从一张图到一座城,雄安按照“理想之家”打造“未来之城”,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样板。
“十四五”期间,我国因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区域协调发展积厚成势,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找准定位,各展所长——
各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区域主体功能和地方特点更加凸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经济引擎持续发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东北地区战略支撑更牢靠,有力维护国家粮食、能源、产业安全;海南自贸港加快探索,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形态。
优势互补,有效联动——
各地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互补效应更加彰显。“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的70%。中部地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培育形成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挺起国家发展的中部“脊梁”。
城乡融合,共享成果——
城乡要素流动的堵点加速打通,城乡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村BA、村超、村咖,各地乡村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一幅协调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一度 绿电的旅行
北京艺术中心的剧场里灯光璀璨,演出精彩成功离不开错峰绿电的保障。
在3000公里外的新疆,光伏板铺就“蓝色海洋”,风电场如同“白色森林”。毫秒之间,绿电从这里“闪送”到北京。利用两地的光照时差,“新疆绿电午间发、北京负荷晚间用”成为可能。
“西电东送”的“绿色走廊”上演着跨越山海的能量接力。绿电的旅行,正是中国绿色发展的缩影。
“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启加速模式,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拥有全球最大的输配电网以及全球数量最多的风电装机、光伏装机、充电桩……它们稳稳托起我们的便利生活。
“十四五”期间,我国统筹谋划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全球超50%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在中国落地。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时期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更贴心的是,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大减少了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里程焦虑。
国家公园“天团”正式出道:“十四五”期间,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运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增绿成绩单同样亮眼:随着国土绿化行动的推进,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从西北戈壁的“风光无限”到东部城市的万家灯火,从天天盼蓝天到常常拍蓝天。我们不仅为当代创造了美好生活,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
要动力 推进高水平开放
东北老铁们想吃上新鲜实惠的东南亚榴莲,现在有了新选择。今年8月,辽宁大连打通东南亚鲜榴莲海运直达大连港的全新物流通道,我国北方港口海运进口榴莲实现零的突破。
天南海北的人员和货物,往来如织,绘就开放中国的美丽画卷。“十四五”征程上,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贸易强国,韧性十足——
被誉为“中国电动车之乡”的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电动车企业已在40多个国家设立2000家左右海外销售门店,在10多个国家投资建设了20多个生产基地。
“十四五”期间,中国外贸在全球低迷中逆势上扬,外贸体量持续扩大。2024年达6.16万亿美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位。外贸结构更加优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注入中国力量。
双向奔赴,磁力不减——
“十四五”期间,中国免签“朋友圈”扩容,China Travel火爆全球。“投资中国”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引资规模稳居全球前列,引资质量持续提升。
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
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正式全岛封关运作。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为新高地,中国正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
共赢共享,惠及世界——
中国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国取得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合作范围扩大到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过去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经济增长主引擎。
谋幸福 书写温暖答卷
你知道吗?握在手里的这张小卡片,早已不是一张功能单一的“医保卡”……
1999年全国第一张社保卡在上海发出。2018年第一张电子社保卡签发,6年时间超10亿人领用。
从兜里揣的卡变成手机里的码,社保小卡片写就民生大文章。2024年第三代社保卡启动集中换发,应用场景更安全、更便捷、更广泛。
“十四五”以来,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大力推进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建设,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
织牢共享普惠保障网,民生底线更加坚实。我国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
医疗保障精准发力,群众看病负担不断减轻。基本医保坚持公平普惠,大病保险对困难群众提高保障待遇、降低起付标准。
托起“一老一小”期盼。“十四五”期间,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从就业到养老,从教育到医疗,从文化到社保,“十四五”期间,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各地群众都能享受到高质量服务。
“十四五”期间的共享发展成就,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