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与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居民资产配置行为逐渐成为观察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主体决策的重要窗口。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可以看出,近几个月以来,居民存款增速较前期高位有所回落,非银存款仍保持较快增长。
这一变化在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市场机构将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之间的变化,视同居民存款“搬家”到股市。这个理解很通俗,但并不够准确。所谓存款搬家,其实是居民根据资产回报率的变化,把银行里的储蓄存款转换成其他资产的现象,本质上是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一种表现。
从历史视角看,存款搬家并非新鲜现象,而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常态。过去20年里,股票、银行理财、基金等不同类型资产,都曾在不同时期成为居民存款资金转移的去向,并且根据不同市场形势变化,这种资金流动也是双向动态变化的。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主要与非银存款定期化、持有同业存单多增有关。因此,需全面看待存款搬家现象,不宜将其简单等同于全部流入股市。
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变动犹如指挥棒,引导着资金的流向,存款搬家正是不同金融市场之间收益率相对变化后产生的结果。比如,当预期债券、股票收益率走高时,人们就会增加持有这类资产,在预算总量约束下,则会相应减少其他资产的配置。不同金融资产收益率比价关系改变后,资金会由低收益资产流向高收益资产,利率的影响和传导作用会体现得较为明显。2023年以来,存款利率与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弹性增大,存款“搬家”和“回流”现象时有发生。
活跃的、基于收益率比较的资产再配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当资金通过基金、理财等渠道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直接的融资支持。对于投资者自身而言,这也是财富管理意识增强和金融素养提升的表现,长期看有利于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资产配置的转换仍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受教育水平不均衡、市场制度有待完善等影响资金流动效率和合理性的因素。因此,在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利率引导作用的同时,还需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其树立长期、理性、价值投资理念;进一步丰富多层次金融产品供给,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居民的配置需求;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存款搬家是居民资产选择多元化、市场化程度加深的产物。这背后是我国金融市场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解这一点,就不必对存款一时的“搬家”或“回流”过度解读甚至焦虑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勾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