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19时39分,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将开运一号、驭星三号08星、云遥一号27星共3颗卫星及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精确送入预定太阳同步轨道。
这次任务代号“鹊桥仙”,传达着太空探索诗意般美好愿景,也是公司总裁和技术带头人刘建设主持完成的又一次发射。从创立星河动力至今,这位商业航天人始终坚信,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在航天这个典型的新质生产力领域,需国家队与民营企业互补共赢。
探索未知
刘建设生于1977年,河南商丘人。出身农家的他,早在中学时就把逐梦星辰大海确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每当电视中出现火箭发射的场景,看到喷射出的夺目火焰,我都会热血沸腾。”这份鲜明记忆在他心中种下了投身航天事业的火种。
大学毕业后,刘建设如愿进入航天领域工作,此后十几年,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参与多个火箭型号研制。2017年底,有感于国外商业航天企业快速发展,他下决心告别“铁饭碗”,成为中国商业航天事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立了星河动力。
“我愿意做商业航天事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作为大院大所走出来的“技术流”,刘建设常年奔波于发射场、试验基地,忙于火箭发射与技术研发。当下,除了盯发射任务,他还积极筹备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智神星二号的研制工作。该火箭设计运载能力达20吨,可支持低轨、高轨及深空探测任务。
短短8年时间,“鹊桥仙”已是星河动力取得的第20次发射成功。截至目前,这家民营火箭公司已服务27家卫星客户,成功将85颗不同类型的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刘建设介绍,今年四季度,星河动力还将在运载火箭研制进程中迎来重大节点——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两型火箭首飞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近期相继进入发动机交付与总装,星河动力双箭待发。
其中,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是在谷神星一号的基础上重点研发的升级型号,相关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支持海陆多种平台发射,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优化显著降低发射成本,发射单价与200吨级中型液体火箭相当。
从谷神星一号实现规模化商业发射,到智神星二号主动力系统的研制加速推进,再到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两型火箭即将首飞,星河动力已在300公斤至58吨运载能力范围内,构建起完整的技术体系与产品矩阵,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提供更加多元、灵活且高效的发射服务,进一步支撑大规模星座组网需求。
赢得市场
火箭被视为连接广袤大地与漫漫星河的交通工具。作为实现连续、稳定成功发射的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发射的高成功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在商业航天领域爬坡过坎,离不开一支靠得住的技术团队。星河动力的核心团队与刘建设都有相似的背景。他们大部分生于1975年至1985年间,大多来自航天系统内,至少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他们从事过火箭从设计、生产到总装的几乎所有环节,普遍技术上非常过硬,都有很大的抱负,具有航天报国的主人翁精神。
在这支团队的带领下,星河动力创造了国内民营火箭企业的多个里程碑:进入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800千米倾斜轨道和晨昏轨道,实现基于火箭末子级的在轨服务,实现95%的发射成功率,并率先形成了规模化营收……
事非经过不知难。令人艳羡的发射成功率背后,是严格的质量管控和故障归零机制。刚创业那几年,随着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一系列政策为商业航天发展助力。扶持政策到位,技术团队到位,刘建设带领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干,型号定制加速展开。
2020年11月谷神星一号入轨首飞成功,星河动力成为实现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商业发射的民营航天公司。首飞圆满,过程却惊险。首飞前的一次地面试验,发动机即将点火无法撤下,却发现泄漏风险。作为火箭增压输送、轨姿控动力系统专家的刘建设却异常冷静。他沉着判断,准确找到泄漏原因后,采取应对措施,保证了首飞成功。
2023年9月,谷神星一号火箭第10次发射,因供应商在一级发动机喷管扩张段螺钉孔加工操作不当而失利。这次失利发生在火箭已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暴露出在批量生产和市场化运营阶段的质量管理新挑战。星河动力在发射失利后33天即完成故障归零,又于43天后再次成功发射。
未来可期
与国家队相比,民营商业航天最大的优势是成本,CQ-50液氧/煤油发动机就是个典型案例。这是星河动力完全自主研制的50吨级推力、开式循环、重复使用的变推火箭发动机,大量采用3D打印高度集成化工艺技术,具有低成本、连续变推力、重复使用等特点,已通过大量地面点火试车考核。
通过采用3D打印发动机等创新工艺,星河动力将发动机生产成本降至传统方法的十分之一,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在智神星二号研发中,支持模块化组合和重复使用,大幅降低发射成本。目前,他们正创新性地将末级火箭改造为留轨平台,用于空间实验或碎片清除,拓展增值服务。
谈及既往的成功,刘建设将原因归纳为抓住了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的机遇,依托北京亦庄的产业集聚效应和扶持政策,快速组建团队并推进研发;很早就聚焦中低轨卫星发射市场,与国家队形成互补,满足微小卫星组网需求。
他认为,商业航天具有“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的特点。尽管发射订单增加,但高额的研发投入依然给企业带来了持续的融资压力。近期证监会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行业提供了更有利的融资环境;同时,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等机制逐步完善,降低了企业风险。当下,刘建设正带领公司集中力量打造新一代可重复使用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产品,以满足巨型星座组网、深空探索、商业载人等任务需求。
最近,星河动力不断传来好消息:不久前,公司完成了总额24亿元的D轮融资,相关资金主要用于加快智神星系列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二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及相关生产、测试、发射能力建设。谷神星二号(遥一)运载火箭也顺利通过出厂评审,将于近期择机执行“一箭六星”发射任务。
星辰大海,未来可期。目前,星河动力已在布局在轨服务、深空探测、太空旅游等新业务,进行商业化拓展。刘建设认为,未来10年全球低轨卫星发射需求将达数万颗,需国家队与民营企业互补共赢。“成本与可靠性是关键。通过可重复使用技术降低发射成本、保持高成功率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他说。(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