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铁的诊断工匠

2025-10-19 06:33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看,高铁的诊断工匠

2025年10月19日 06:33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李治国

“应该是牵引系统出现问题,抓紧应急处置。”上海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缪建国回忆起2023年6月的一个雨夜,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动车段应急指挥中心大屏上出现红色警报:从苏州站发车的动车组突发异常,临时停靠在线路上。

接到通知,缪建国立即通过动车组健康管理系统锁定故障点,指导随车机械师快速处置,用时不到5分钟,列车就恢复运行。“有缪师傅在后台支持,我们出乘格外安心。”上海动车段随车机械师张斌说。

今年46岁的缪建国是全国技术能手,也是我国第一代动车组机械师,长期奋战在动车检修一线。他亲历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也从一名普通检车员成长为保障高铁安全的“应急指挥师”。

1999年,缪建国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杭州车辆段检修班组。面对夏日暴晒、冬夜寒风的露天作业环境,他一度萌生退意。“车辆检修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把工作当作信仰才能实现价值。”当时杭州车辆段南星桥站客整所党支部书记徐建雄的一席话,让他打消退意。

2007年,中国铁路迎来动车时代。作为技术骨干,缪建国被选派至西南交通大学进修动车组检修技术。同年4月18日,他参与动车组D460次检修工作,见证其以200公里时速安全运行。“看着自己检修的动车组飞驰而过,那种自豪感无法形容。”缪建国说。

2008年南方雪灾发生时,缪建国值乘的动车组因受电弓被冰凌击坏,被困50个小时。面对旅客情绪失控、食品短缺等困境,他冒雪检查车况,组织乘务员安抚旅客,最终将千余名旅客安全送达。“那次经历让我明白,高铁人的担当不仅体现在技术过硬,更需要危难时刻豁得出去的勇气。”他说。

如何让应急处置从凭经验转向靠系统?2011年,上海动车段成立应急指挥中心之后,缪建国迎来新挑战。

“他带领12人的团队琢磨出全路首个‘1+3’应急指挥模式——1个值班主任统筹,3个车型小组专攻,建立分级响应机制。”上海动车段施昆说,“最初没有现成方案,我们就把每起故障当教材,晚上围在一起画流程图。”缪建国团队逐渐总结出“备查联动,防处联控——八字应急处置法”,将诸多故障处置时间从30分钟压缩到10分钟内。

作为一线技术人员,缪建国深知传帮带的重要性。2014年,“缪建国动车组机械师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为解决复兴号应急指挥难题,团队采集8万余张照片建立模型,绑定2000余项故障代码,研发出响应时间仅80毫秒的“动车组全景仿真系统”。“光调试就用了3个月,凌晨两三点下班是常事。”工作室成员朱明涛告诉记者,缪建国为了验证一个参数,曾在模拟舱连续待了10余个小时。系统投用后,新机械师培训周期减半,考核通过率从60%提升至85%。

有一次,正在值乘的随车机械师施聪颖突然听到车底传来异常撞击声。“缪师傅,1车转向架区域出现间断性敲击声!”接到报告后,缪建国立即调取该车次运行监控数据和当地天气情况,结合多年现场经验,预判是车下部件遭到冰雪击打。在零下5摄氏度的暴雪环境中,他通过动车组全景仿真系统远程指导随车机械师下车检查,发现撒砂装置被打坏,立即指导紧急加固,从故障报告到处置完成仅用时9分28秒,列车正点抵达终点。

在数字化浪潮中,缪建国创新培训模式,开发数字孪生培训系统,让新员工在虚拟场景中演练故障处置;建立故障树分析法数据库,将历年典型故障分类建档。“‘90后’‘00后’更爱用数字工具,我们就把培训课件做成动画,把考核变成闯关测试。”缪建国笑着说,现在青年职工参与技能比武的热情高涨,工作室累计培养305名高技能人才,其中3人获全国技术能手,4人获得火车头奖章,12人成为全路技术能手。

工作室团队研发的动车组继电器强制吸合工具,见证着匠心与创新的碰撞。为适配进口设备结构,团队改了27版设计图纸,做了120余次材料对比试验,最终选定的材料能在8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环境中稳定工作。“这个小工具不到巴掌大,却解决了行业多年的痛点。”缪建国拿起工具演示,“我们正在研发第二代产品,要加上物联网芯片,让故障预警更智能。”

谈到这些新科技的运用,缪建国望向窗外的铁轨:“每次看到动车组安全驶过,想到旅客因我们的守护而平安抵达目的地,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截至目前,工作室已获得18项国家专利、20项省部级成果,成为高铁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在长三角密布的高铁网络中,缪建国和无数铁路人一样,用匠心铸忠诚,以创新致未来,助力高铁跑得更稳、更快。(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