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奔跑”形容他们的工作状态,再恰当不过。
人们对这个群体最直观的感受是“快”。他们手提物品快步上楼,骑着电动车从身边飞驰而过,匆匆把包裹放进快递柜——他们似乎永远在争分夺秒。这个群体,被亲切地称为“快递小哥”;而那些专门送外卖的人,则被称为“骑手”。
一单一单的奔走中,他们一点一滴地挣钱。如果有机会听听他们谈生活、谈工作,你会对他们奔跑的脚步多一份理解。
梦想是奔跑的动力
你能想象,一个外卖骑手会把自己挣的钱与家乡的秸秆价格联系起来吗?
美团骑手吴鹏时常在心中计算这样一笔账。这位37岁的山西人每天在北京望京现代化的楼宇间一单单送货,盘算的却是家乡秸秆有没有涨价。
他在北京省吃俭用,除了供13岁的孩子上学、负担全家开销外,还用跑外卖挣的钱买了五六头牛,交给岳父饲养,现在已经存栏20头。“买牛的钱,都是在美团跑单挣的。”他说,等攒够了钱,就回老家发展养殖。
他月收入1万多元,高的时候接近2万元。他的目标很清晰:靠送外卖攒钱,把家里的牛养好。农民出身的他,用奔跑在大城市挣来的收入,谋划着土地上的事业,心里更踏实,也更有信心。
跑外卖很辛苦,但有梦想就会有动力。
吴鹏的梦想是养牛,陈虹的梦想则是看北京。这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成长起来的女骑手,20岁时就想看看北京,到40岁时,两个孩子一个读了大学,一个上了小学,才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辞去呼伦贝尔的美团外卖工作,到北京继续做骑手——既能送外卖,也能看北京。休息时,陈虹就到各处游览。王府井、天安门、天坛……那些曾在心中默念的地名,她利用空闲时间一一走过。
外卖骑手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职业。他们来了走,走了来,总有人进入,总有人离开。听了他们心中的梦想,似乎更能理解他们的来与去。有一位“快递诗人”,把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称为“赶时间的人”。其实,那匆忙的脚步里包含着他们对生活的期盼,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心中有梦想,所以跑得有力量。
在奔跑中收获自信
工作能带来什么?最好的状态,是既能支撑生活,也能带来底气。和快递小哥、外卖骑手聊天时,他们脸上常浮现出一种自信——那是辛劳换来的自信,也是奔跑赢得的尊严。
魏团结从河南来到北京,在京东干了7年的快递员。他说:“送快递给了我自信心。”初中毕业的魏团结2004年4月外出务工,最初在食堂刷碗,每月收入400元,后来找到送家电的工作,扛着冰箱、洗衣机爬楼梯,一干就是6年。他还学习过家电维修,给家电企业做售后服务,但收入不稳定。经过一番周折,他来到京东送快递。
送快递为他打开了生活新天地。今年,他还被评为北京市劳模。说起工作体会,他说:“就是比别人多做一点,用心送出去每一份快递。”这双手递出的,不仅是一个快递包裹,更展现着他对工作的态度。
自信,也常表现为对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刘长红是2019年从河北承德到北京送快递的。当时,他负担着家庭重担,还有一些外债。来京东做快递员后,他最深的体会是心静了下来。
他特别告诉我们,已经四五年不买彩票了。买彩票,曾寄托着他改变命运的幻想。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要买一两次,盼着某天能中大奖。“送快递让我懂得了踏实干活的意义。”他说。
在快递员的岗位上,刘长红认真奔跑。几年下来,他把媳妇接到北京打工。自己每个月送快递就能有上万元收入,他们在老家买了房子,还生了二胎。刘长红的体会是,人不能天天幻想,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奋斗。
见到的快递员中,从业时间最长的是李超军。52岁的他已经在京东送了18年快递。2007年,李超军被老乡介绍到京东应聘快递员。“第一天,没货可送。”老李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时,偶尔来一单货,他们用自行车推着去送,还担心以后接不到货。2008年以后,货渐渐多起来,他们用上了电动车,“可以跑很远,心里高兴极了”。
从那以后,货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李超军也开始奔跑起来。这些年,他一直在固定社区送货。“一敲门,住户就知道是我。”因为和许多人都很熟悉,他对小区也有了感情。过去人们称呼他“快递小哥”,现在小区的孩子们开始叫他“快递爷爷”。年岁渐长,他已经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奔跑了,但他对快递这份工作的感情却愈来愈浓。
跑了十多年快递,他在老家县城盖了房子,还帮儿子和姑娘各买了一套楼房,儿子也在河南开封开起快递点。老李的规划是,过几年回老家,就到儿子的快递站点干活儿。他说,“送着快递,我心里有自豪感”。
老李的自豪让人感慨。像他这样跑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人,大有人在。在奔跑中收获自信,赢得尊重,也感受到职业的自豪。这份用奔跑的汗水换来的自信,格外动人。
跑成城市的一道光
“城市在变,我们也在变。”这是饿了么骑手李雪贞工作多年的感受。快递员和外卖骑手用脚步丈量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奔跑中见证变迁。他感叹:“城市越来越离不开我们了!”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职业与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一定是从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荣誉感。李雪贞和同伴们这份感受,来自人们对快递员的认可,是一趟趟奔跑赢得的。
今天,快递员和外卖骑手不仅仅奔跑在送货的路上,很多时候他们也是在为人们的生活而奔跑。
2023年夏天,北京郊区多个地方遭遇洪涝灾害。恢复重建的第一步是道路清淤,需要征调一些人员参加。来北京当快递员不久的李雪贞主动报名,赶到房山区参与救灾。他为自己赢得了“最美外卖配送员”的荣誉。
李雪贞是河南新乡市辉县人,十年前在家乡入了党。他非常珍惜自己的党员身份。2021年到北京当上快递员,他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助老e餐”是饿了么等外卖公司为老年人提供的助餐服务。每天中午固定时间,外卖员到社区食堂取餐,给居家的老人送去。中午正是送单高峰,这个时候参加助老送餐,自然会耽误自己的收入。饿了么2023年开展这项活动时,报名愿意参与的人不多,而李雪贞带头报名。
“有些事情,总需要有人出来带头,才好干起来。”李雪贞说,这个时候党员就得站出来,就要带这个头。
李雪贞的公司在骑手中开展“三随手”活动:随手拍,随手帮,随手报。骑手在奔跑中要随手把看到的不良现象拍下来,遇到有困难的人要随手帮忙,做了好事也要随手报告。今天的骑手和快递员不单单上门送货,还在各方面力所能及地照护社区生活。
一个快递员,3个月就能熟悉一个社区。有些快递员数年在几个社区间奔跑,不仅知道楼宇分布和送货路线,而且熟悉许多居民情况。因此,快递员和社区居民之间发生着大大小小不同的故事。他们帮忙照看居家老人,义务给小孩送钥匙,顺路为居民接送学生,甚至帮助生病老人取药送药等。这样的奔跑,已经远远超出快递送货的范围。
“看上去是送货,其实是和人打交道。”这是京东快递员何智坤的感悟。来北京送快递两年多时间,他“第一次体验到工资破万的感觉”,也感受到“融入社区”的快乐。
“我们要跑成城市的一道光。”一位快递员说出这个浪漫的比喻,道出了无数骑手和快递员对城市生活的责任。
在街头,在社区,在楼道里,他们匆忙的身影,总让人想起这句话。他们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奔跑,也以自己的奔跑让城市生活更便捷。
致敬!每一份奔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