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秋以来,我国南方多地气温居高不下,北方特别是华北、黄淮等地,却在连续的阴雨天气中气温骤降,仿佛“一键入冬”。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为何我国南北方天气出现“冰火两重天”格局?如何防范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进入10月,北方阴雨连绵。监测显示,10月1日至9日,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共6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打破当地10月单日降雨纪录,北京的降雨更是从10月8日开始持续超过70个小时。
气温方面,受多轮冷空气和持续降雨影响,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始终处于偏低状态。而在南方,“秋老虎”持续发威,10月上旬,湖南南部、江西、福建中西部、浙江西南部高温天数达7天至9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一度飙升至38℃以上。
一边是秋雨不停,一边是高温炙烤,原因都在于副热带高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分析称,由于副热带高压是庞大的暖性高压系统,被其控制和笼罩的地域晴朗少雨且炎热,而处于其边缘的地域容易发生降雨。北方多雨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配合北方地区冷空气活跃,降水沿着副热带高压北侧发生,加上此次过程低空急流发展强盛,为降水提供了充足条件。同时,回流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在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黄淮地区长时间停留,持续输送充沛的水汽,导致降水量较大。南方高温则是由于江南、华南地区被副热带高压覆盖,晴热少雨,加上副热带高压内部下沉气流作用,导致部分地区高温持续。
较常年同期来说,进入秋季后的副热带高压本应逐渐向南撤离,但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强度异常偏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吗?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表示,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以中性偏冷为主,而西太平洋偏暖,海温异常分布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这一特征从夏季持续到了秋季。
此外,受全球变暖影响,赤道上空上升气流活跃,副热带高压有向两极扩张的趋势,其北界趋于向高纬度拓展。总之,副热带高压更容易长时间控制某一区域,在其主体控制区造成高温干旱。
中央气象台预计,10月19日至21日,将有一次较强冷空气抵达我国中东部地区,届时南方“秋老虎”有望缓解。
专家表示,“北湿冷、南干热”的气候格局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公众健康带来显著挑战。人们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以应对当前异常气候带来的多重挑战。
当前,全国多地正值秋收秋种关键期,针对后续天气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专家建议:一是密切关注农田墒情变化,土壤过湿区域要抓紧清沟理渠,加快排涝散墒,为农机作业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抓住降水间歇的有限时间,对符合机收条件的田块“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减少作物在田滞留时间;三是已完成收获的地区,要趁晴好天气及时翻耕散墒、整地备播,为后续秋种打下基础;同时,提前做好收割机械、烘干设备的调度调配,提升秋收作业效率。(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