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因为“差评”产生纠纷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地的典型案例中,既有消费者得到法院支持赢得官司,也有消费者被认定为“恶意差评”而追究责任。
在线评价如今已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参考。好评常能为消费者带来兑换券等福利,实现用户与商家的双赢,而差评则会给商家造成负面影响。如何看待因为“差评”产生的纠纷?
商家应正视差评的存在。基于真实体验反馈产品或服务问题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对于商家而言,应视差评为不断完善服务、改进产品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每一个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差评都代表着一个潜在的改进方向。要看到且正视消费者评价背后的诉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服务、产品质量,消费者和好评自然纷至沓来。
消费者也要明白,行使“差评权”的底线是不越界。作为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消费者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表评价时,应坚守如实描述的基本原则,杜绝添油加醋。即便商家存在过失,差评也不能作为维权的“任性武器”,甚至损害商家的合法权益,严防衍生出涉嫌侮辱、诽谤甚至勒索等违法行为。
规范行使“差评权”、维护消费市场良好环境秩序,市场监管部门应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名誉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引导消费者通过合法途径理性维权。
总而言之,既要保护消费者的“差评权”,也要防范抵制“恶意差评”,从而促进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呵护线上消费平台健康良性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