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10月17日,多部门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涉及财政收支、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方面。
靠前发力 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

财政部10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支出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3.1%。财政支出靠前发力,民生、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科学技术、节能环保、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等6项支出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

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同比增长5.8%。2025年以来,“八纵八横”高铁网一批新线开工,在建项目进度刷新;哈伊高铁哈尔滨至铁力段进入铺轨阶段;北京至唐山城际铁路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新建杭州至衢州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共投产新线968公里。
税收数据显示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加快,科研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3%,延续快速增长势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9.4%,科技含量较高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5%。
感知中国活力·清洁能源领域新进展
10月17日,我国清洁能源领域多项数据公布。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累计发电量公布

三峡集团10月17日发布最新数据,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多年累计发电量突破4万亿千瓦时。其中,2025年前三季度,这条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达2351亿千瓦时,能满足全国普通居民约62天的用电量。这条清洁能源走廊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6座大型电站构成,跨越1800公里,年均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
长江宜昌段:岸电使用量突破6000万千瓦时

在清洁能源应用领域,以岸电为代表的绿色航运技术正迎来广阔前景。岸电指船舶靠港期间,接入陆地电网替代燃油发电的供电方式。截至目前,长江宜昌段岸电使用量已突破6000万千瓦时,这一绿电规模相当于替代燃油约1.2万吨。作为连接长江中上游的关键枢纽,宜昌已建成覆盖71个码头的179台(套)岸电设施,年均为超过6万艘(次)船舶提供清洁能源。
“十四五”成绩单:优化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爱拼会赢”
“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政策护航与创新驱动下,一个个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攻坚克难,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交出了一份规模与质量双提升的亮眼成绩单。

“十四五”规划纲要用专门章节明确了“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和“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两大任务。具体包括: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其中,民营企业超5800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1.27亿个体工商户,比“十三五”末增长约37%。

如今,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额;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A股上市公司数量;创造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吸纳80%以上的城镇就业;集中了超过92%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民营企业正在商业航天等国家战略上崭露头角。北京亦庄“火箭一条街”,聚集民营空天企业超140家,2025年以来,已实现火箭发射18次,搭载卫星150颗。

民营企业还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敢为人先。广东、江苏、浙江的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研发等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均超90%。

一个个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奋力拼搏的同时,国家也不断加强法治护航和政策保障。五年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迭代“瘦身”;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的减税降费金额,占全国减税降费总额超七成;“民营经济31条”直击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账款被拖欠等“痛点”。

2025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共26处使用“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首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破壁垒、减负担、激活力,民营经济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