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美超市的智能家电区,到欧洲电商平台的热卖榜单,再到东南亚地区家庭的客厅……中国制造的家用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展现出强大的存在感。
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期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累计出货量达1126.3万台,同比增长16.5%。而在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TOP5榜单中,中国品牌占据4席。其中,石头科技以20.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科沃斯、追觅、小米紧随其后,4个品牌合计拿下57%的市场份额。曾经的行业标杆美国iRobot仅以7.9%的份额居第五位。
不只是扫地机器人,那些为海外生活场景量身定制的“中国智造”,正精准击中各国人民的需求。
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地,由于住宅庭院面积普遍偏大,草坪维护工作量惊人,亟需割草机器人搭一把手。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2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3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5%。在这轮增长浪潮中,中国企业的身影格外醒目。2024年,中国割草机器人出口量同比增长45%,欧洲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2%。其中,中国品牌库犸科技在欧美市场的销量达到8万台,预计今年将突破30万台;科沃斯割草机器人更夸张,当年海外收入和销量同比分别暴涨186.7%和271.7%,被海外媒体誉为庭院“新管家”。
泳池清洁机器人同样表现出色。行业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年均泳池维护成本为1432美元,单次清洁费用普遍超100美元。针对价格痛点,深圳元鼎智能推出泳池清洁机器人品牌Aiper,目前该品牌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的占有率已经超过35%,连续3年稳居无线泳池机器人品类全球第一位。
从扫地机器人到泳池清洁机,从智能割草机到教育陪伴机器人……“聪明又能干”“皮实又省电”成了中国家用机器人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家用机器人品牌之所以能够广受世界各国家庭的欢迎,离不开3个要素的支持:
第一,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电子制造产业链,尤其是在以集群效应著称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传感器、电池、电机等多个完整产业集群遍地开花。在深圳、苏州等地,企业可在半径50公里范围内配齐家用机器人生产所需的核心零部件。这种密集的产业链布局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
第二,不断增长的科技实力。过去10年间,中国机器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超过20%。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二。在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企业的突破尤为令人瞩目:在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上,中国部分品牌已实现毫米级导航精度,可精准识别家具障碍物;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让机器人能区分不同类型的污渍并调整清洁模式;语音交互功能则支持多语种识别,适配不同区域用户需求……这些技术积累,使中国产品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应用场景,适配性极强。
第三,超高的性价比。相较于国际品牌同类产品,中国家用机器人通常具有更高的配置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堪称“高配低价”的典范。例如,在欧洲市场上,中国扫地机器人均价约为800欧元,比iRobot同类产品便宜三分之一左右,对消费者钱包非常“友好”。
此外,中国品牌还非常重视渠道建设。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平台,中国产品可以直接触达终端用户。数据显示,2022年家用机器人已成为跨境电商平台上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年均增速超过80%。
一组组数据证明,组团“出海”的中国家用机器人正在加速重构全球产业格局。以扫地机器人为例,10年前,全球市场主要由科沃斯、iRobot等少数品牌主导,如今中国品牌已占据近一半。这种竞争压力又反过来倒逼整个行业加快了创新节奏。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尽管中国家用机器人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要继续维持其优势地位,并进一步深耕全球市场,还需要直面多重挑战。如部分国家可能通过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再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需求差异、标准差异等也会给产品落地带来一定困扰。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家用机器人将不再是个别家庭才能拥有的“奢侈品”,而是会成为全球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场中国家用机器人“出海”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