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讨论“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为何在“十五五”时期仍需坚持这一原则?理解其中深意,须将其置于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宏大背景中考量。
回顾过去40多年的成绩,从计划经济到“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确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持续探索与调适。这种认识的飞跃不是来自书本教条,而是源于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精准把握和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面对复杂形势,置身变革之中,单方面强调政府主导或市场放任都难以应对这些挑战。唯有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实现双轮驱动,方能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为“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其依赖于二者高效协同。例如,部分前沿领域创新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可能导致短期逐利而忽视长远战略布局。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有为”作用,通过产业政策、研发资助和创新生态构建,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同时,也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扭曲市场信号,伤害企业创新热情。如何精准平衡“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是考验经济治理艺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特别是在粮食、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市场机制通过分散决策、价格信号和竞争压力,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韧性;而政府则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底线思维和战略统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实践证明,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与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这一协同效应正不断显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突破了“大市场、小政府”或“强政府、弱市场”的二元对立,生动展现了根植于我国发展实践的制度创新。
面向“十五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政府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市场壁垒,维护公平竞争,为市场有效运行创造制度环境;市场要通过效率提升、创新激励,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微观基础。
此外,改进治理工具、提升治理效能也至关重要。政府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求,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治理精准性;市场建设要同步完善法治保障、信用体系等基础制度,切实降低交易成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探寻政府与市场关系平衡点的持续努力,将让“两只手”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