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遇上中秋,让今年“十一”假期开启了8天超长模式,“红色、秋色和月色”成为点燃国内文旅消费热情的重要元素。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一场“诗和远方”的美好相遇,在旅途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与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
为了满足假日期间人们的文旅消费需求,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组织各地、各支持机构策划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及惠民措施,推出业态多元的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提升消费体验,加大惠民力度,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选择。
文旅产品预订大幅增长
往前请3天假或往后请3天假都能凑成“请3休12”,今年“十一”假期被网友戏称为拼假友好型假期。在拼假策略带动下,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的机票、酒店、门票、租车、线路游等假期出游产品的预订量均实现大幅增长。
飞猪旅行运营经理王立扬介绍,今年“十一”假期,多目的地“串游”趋势更明显,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在一个长假内玩转多个城市。平台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包括机票、火车票、用车等在内的交通服务人均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2%,且有进一步上涨的势头。典型的多目的地游玩商品如长线游、租车游等,预订量也同比分别增长53%和93%。
从同程平台的预订情况看,“十一”假期呈现出“短途出游频次提升,长线旅行品质提升”的特点。热度高涨的红色旅游景区、北方秋意盎然的山岳景区、南方日游夜游活动丰富的园林古镇等,成为激活本地及周边高频旅游消费的重要动力。假期国内包车游产品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115%,周边游产品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2倍,国内长线跟团游花费同比增长超20%,红色旅游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2倍。
“近年来,游客更加追求情绪价值与质价比的双向奔赴。游客一方面热衷于深度的、高品质的游玩体验,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另一方面坚持该省省、该花花,大幅减少在路途和非必要项目上的时间和花费,将更多的精力和预算用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及体验上。”途牛旅游网副总裁齐春光说,在此趋势下,自驾游、自由行、高铁游、目的地1日至3日跟团游等灵活化、碎片化的出游方式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
融合发展带来全新体验
夜幕下的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霓虹闪耀、游人如织。这里由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改建而来,曾经的红砖厂房变身为潮牌快闪店,高耸的水泥塔里举办起先锋艺术展,荒废的办公楼里“住”进了街舞教室……火爆全网的“成都”墙、以蒸汽式火车头为代表的工业特色景观,以及各种雕塑、艺术装置等,把这里变成了复合型文旅消费目的地。
产业园目前拥有36个商业+办公楼宇空间,入驻商企超300家,形成了以“音乐展演”“数字文创”“国潮时尚”为主赛道的重点文创产业业态融合聚集地,每年呈现上千场演出等文化活动,日均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其中超八成游客是年轻人。“十一”假期,这里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时尚C位”,集合了音乐现场、戏剧表演、艺术展览、时尚市集、美食小吃,文商旅融合的复合滋味正对时下年轻人的口味。
如今,促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焕新业态、创新场景已经成为各地拉动消费的共识之举。在北京,“十一”假日期间推出的2400余场文旅活动涵盖文化演出、乡村旅游、红色主题、非遗体验、体育赛事等多种类型,体育爱好者可在关注中网、WTT中国大满贯等赛事之余,体验“网球+艺术园区的梦想之旅”“乒乓+亲子游乐的奇妙之旅”等10条“跟着赛事游北京”线路;文艺爱好者可关注“用音乐打开北京”文艺漫游地图和17条打卡路线。在四川,各地通过实施“夜间文旅消费创新行动”,打造夜游、夜食、夜秀、夜展、夜集等丰富场景;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推出超百项特色精品展览,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NBA聚星名人赛、20余场大型演唱会、川剧《丁宝桢》、舞剧《卡门》等体育赛事和演艺活动共同为游客带来全新消费体验。
从“单点闪光”到“组团发光”
假日期间,各地不仅组织了丰富的文旅活动,还通过发放消费券、提供补贴、票价优惠、满减折扣等多样化优惠举措,推动线上线下联动,提高优惠措施覆盖面和便利性,为游客带来实惠又省心的出游体验。据初步统计,各地将在国庆消费月期间举办超2.9万场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优惠措施的带动效果,是各地着力探索的重要方向。10月,“秋染荆楚 追红叶”;11月,“舌尖湖北 寻美味”;12月,“冰火湖北 同酣畅”……湖北“无中生有”打造“知音湖北·超级文旅日”,主打新产品、新优惠、跨界融合,活动采用固定日期、月度主题、循环推进的方式,每月17日常规举办,从特色演艺到惠民活动,让消费者月月有期待;从景区优惠到文创折扣,让市民游客得实惠。
京津冀、川渝等地加强区域间文旅协作,共同开展活动,实现联动发展,从“单点闪光”到“组团发光”,为游客提供“1+1>2”的消费体验。京津冀聚焦打造区域文旅消费新载体,三地推出“京津冀旅游景区联票”,首批纳入圆明园、避暑山庄、清西陵、黄崖关长城等三地优质景区203家,其中京津各25家、河北153家,包含5A级景区7家、4A级景区71家;203家景区中,180多家景区支持全年无限次游览,占比超过90%。紧盯职工、亲子、研学等细分市场,探索开发主题专票、社保卡联动,深化与工会系统合作,持续扩大联票吸引力,以小切口撬动区域文旅消费大市场。(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