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9134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对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9.1%,引领作用较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文化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产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文化新业态对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大,投资规模稳定增长。这得益于不少地区引人注目的创新实践。例如,南京市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科技赋能,实施数字文化产业提升行动,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都数字云平台、迈向世界的云锦艺术、亮相文博会的“数字金陵”等交出了“走在前,作示范”的文化服务业答卷。又如,甘肃省平凉市多年来持续实施“文化提升行动”,提升文化服务产业地位、壮大文化服务产业主体,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与此同时,一些短板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内容同质化。比如,影视行业古装剧扎堆、年代剧雷同、当代剧缺乏;文旅演艺领域剧本结构雷同率较高,尤其是一些实景演艺剧本。在游戏领域,“换皮”式抄袭加剧了文化折扣。二是创作“唯流量论”。短视频平台算法催生“唯数据论”,不少MCN机构存在“主动降智”的创作倾向。个别景区为迎合打卡流量,压缩非遗表演时长,侵蚀文化深度,文化内涵让位于拍照场景。三是要素保障不足。很多省级博物馆缺乏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难以支撑元宇宙级文化体验。高校文化服务领域人才培养滞后于技术变革,毕业生从业匹配度不高。基于此,要坚持问题导向,激发文化服务业新动能。
产业层面,持续推动文化服务业产业“造血”和价值释放,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构建“技术—场景—业态”全链条体系,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景区、剧场等实体空间。搭建文化大数据平台,畅通数据要素流通,以数字基建推进文化数据资产化。以文化资源激活产业动能。通过传统IP的现代表达和产业化运营,推进非遗活化、工业遗产重生等。以要素投入优化产业生态。通过金融赋能、人才结构升级等,打造文化服务业“生态雨林”。
企业层面,文化服务企业要以创新为动力、以技术为杠杆,演绎文明与商业的二重奏。锚定价值坐标,进行精准市场定位和生态定位。深耕细分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审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独特价值,避免资源错配与无效竞争。通过内容与技术驱动产品创新,内容研发需突破传统范式,以技术创新重塑体验边界。
消费者层面,改变消费者是文化服务接受者的传统定位,塑造其文化创造参与者与推动者的复合角色。强化需求表达,加大有效反馈力度。消费者应主动表达文化需求,通过多种正规渠道反映对文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善用选择权,引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消费者用脚投票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体现,要通过理性消费行为引导文化服务机构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消费者自身素养,增强参与能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耿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