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中秋佳节期间,包装精美的粮油产品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高端礼品。粮食从饱腹之物升华为情感礼品,价格上涨数倍甚至数十倍,为低迷的粮食市场注入活力。然而,历史经验警示我们,必须警惕高价礼品粮重蹈“天价月饼”的覆辙,防止其从传递温情的礼品异化为助长奢靡之风的社会隐忧。
与普通粮食相比,礼品粮能够实现较高溢价,源于其在满足食用功能之外被赋予的多重附加价值。一是情感价值。赠送粮食,尤其是优质、有机、原产地的粮食,被视为“送健康”,传递出对收礼人日常生活的真诚关怀,显得既实在又贴心。二是社交价值。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适用场景广泛,且无烟酒类产品的健康顾虑,使其成为节日拜访、员工福利和商务馈赠的稳妥选择。三是文化与体验价值。通过挖掘产地故事、传统工艺等文化内涵,并结合精心设计的包装,显著提升了开箱的仪式感与消费体验。高价礼品粮让粮食摆脱“廉价”标签,有机种植、人工收割、古法工艺等真实生产成本被看见,营养、口感、文化等内在价值被市场认可。
如今,礼品粮成为区域公共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如五常大米、河套面粉、忻州小米等知名产地产品,通过文化赋能与品牌叙事,系统展示地域风土与匠心工艺,价值密度高、品牌影响力大,能够引领消费趋势,有效拉动整个品牌乃至产区的市场竞争力。为满足礼品市场对品质的严苛要求,企业对粮食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把控做到极致。在特定产地的优质地块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以高于市场价溢价收购。杜绝化肥和农药使用,依赖人工除草、生物防治,确保有机、生态特色。收获时采用人工收割、自然晾晒,确保粮食颗粒的完整性。储存时采用低温、恒湿仓储系统,确保粮食新鲜度。加工采用低温碾磨、色选、抛光等工艺,最大限度保留营养和口感。用国内外有机认证、地理标志产品等为产品品质做权威背书。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粮食质量追溯体系,确保粮食全链条各环节全程透明。
高价礼品粮有助于抬升粮食品牌形象,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但也潜藏着多重风险。高溢价若引导不当,易导致部分企业重包装轻品质,造成资源浪费并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更严重的是,丰厚利润可能诱使不法商家假冒产地、伪造认证,透支区域公共品牌信誉,损害诚信企业利益,最终抑制行业创新能力,使产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境。若行业过度聚焦高端市场,可能催生“天价粮油”现象,甚至将粮食异化为身份符号,加剧社会焦虑与攀比之风。这些风险若不加以规范,将阻碍粮食产业健康发展,背离粮食礼品化推动价值升级的初衷。
为了确保粮食礼品市场健康发展,应强化市场监管与行业引导。严格限制过度包装现象,明文禁止在粮食礼品中搭售茶具、酒类等非相关商品,确保产品核心价值回归粮食本身。加大对“有机”“绿色”及地理标志认证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产地、虚标认证等欺诈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倡导绿色消费、反对过度包装,引导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环境友好的礼品风尚,共同维护粮食市场的健康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礼品粮终究是粮食,剥去华装,人们在乎的仍是吃的是否安全、营养与健康。一个健康的粮食礼品市场,应以品质提升和技术创新赢得利润,以真实价值换取消费者信任,应当为产业升级赋能,为农耕文化续脉。应采取措施积极引导粮食礼品市场走向健康、理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让这份承载着乡土情怀与现代礼仪的馈赠,真正成为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