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爱拼会赢韧性足

2025-09-30 06:0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民营经济爱拼会赢韧性足

2025年09月30日 06:07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曾诗阳

“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指明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民营企业进出口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截至今年3月底,“四新”经济民营企业达2267.8万户……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

制度保障不断完善

今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首次在法律中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中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供融资便利、不得拖延账款等规定,直击民企发展的痛点。”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从政策扶持迈向法治保障的新阶段。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构建起“8方面31条”政策框架。此后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或相关行动方案,优化民营企业成长环境。

“从‘民营经济31条’到民营经济促进法,再到各部门各地方的政策文件,我国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民营经济制度保障体系。”李志起认为,这将为民营企业提供长期性、稳定性的法治保障。

亲清政商关系也在加快构建,各地持续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以江苏苏州为例,市工商联建立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多部文件的起草制定,并建立民营经济感知度长效评价体系,收集汇总意见建议近300条。

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苏州,公司副总裁李春梅特别提到了当地的“政策计算器”服务。“只要输入公司名字,就会显示我们能享受的所有政策,申请步骤都很清楚。”李春梅用接纳、陪伴、连接3个词来评价近年来的政府服务,“创造有梦想、有技术的企业,离不开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

“服务好民营企业,是一种‘柔性’保障,是对法律‘刚性’保障的重要补充,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良好生态,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李志起说。

发展空间持续拓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迭代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事项从151项减到106项,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目前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已全部建立审查机制,从政策源头预防不当干预市场竞争行为……“十四五”时期,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透明,民企预期更加稳定。

普宙科技主营无人机业务。“我们明显感觉到竞争更公平了,特别是在重大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通过清理歧视性条款,民营企业获取订单的机会不断增加。”公司总经理陈虎介绍,近几年,普宙科技参与到了长江大保护、智慧城市、应急消防等一些涉及重大战略的项目中。

“十四五”时期,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在宽松氛围中迸发。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认为,政府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专项创新基金、首台套保险补偿等举措,为企业技术攻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民企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民营企业有更多机会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如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已经达到92%以上。

“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民营企业积极寻找发展增量。

杭绍台铁路是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开通3年多来累计运送旅客超7000万人次,客流增势明显。复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团CEO、杭绍台铁路公司董事长方建宏表示,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的开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了铁路,核电等重大基础设施也加快引入民间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现在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的已达到20%,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的项目占比超八成。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5%。

攀高向新亮点纷呈

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面临的市场波动和转型阵痛加剧。广大民营企业迎难而上,在产业升级中显现韧劲,在新兴市场里大展拳脚。

一批企业加快出海,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民营企业持续领跑外贸。

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2万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5%,船舶、汽车、专用装备等硬实力产品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

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认为,中国企业具备勤奋坚韧的创业精神、国内激烈市场练兵的经验和政府产业支持三大优势,民营企业正实现从“出海”到“全球化”的跨越。

一批企业直面挑战,坚定转型升级,将发展主动权抓在手里。

“‘十四五’期间,正泰积极布局碳中和关键赛道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数智化绿色化发展。”正泰集团轮值总裁栾广富说,以新材料产业为例,正泰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已得到创新应用,有效提升低压电器产品的寿命和性能。

在栾广富看来,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行业内民营企业要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数据显示,在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已超过85%、年均增长超过15%,规模以上的充电运营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

一批企业勤练内功,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九州通医药集团完成从创始人团队治理向职业经理人团队治理的转型,如今,集团的“6名执行董事+2名创始人”集体决策机制使得公司议事水平和决策能力不断增强。

经集体决策,今年九州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提升治理水平和运营效率。董事长刘长云介绍,九州通上半年投入1.46亿元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今年计划落地数字化项目45个。上半年,九州通实现营业收入811.06亿元,同比增长5.1%。

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其中72.9%由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受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民营经济成为“量”的增长极、“质”的发动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释放动能。(经济日报记者 曾诗阳)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