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最初的大客户不是苹果,正是富士康。据公司2010年A股上市招股书显示,2007年它向富士康销售产品的收入占当期营收的47.73%,2008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6.46%。
但王来春并不甘心只做富士康的供应商,在承接订单的过程中,她更核心的工作是主导完成了对公司竞争力的改造。
2011年,刚完成A股上市的王来春开始瞄准苹果,那年库克接任乔布斯成为CEO。执掌公司之初,库克就希望苹果的全球供应链能更加多元化,巨大的机遇来到了王来春面前。
事实上她为此准备了整整一年。上市后,王来春火速收购了昆山联滔、博硕科技、科尔通实业等多家智能设备连接器及线束制造商。通过并购,实力猛增的立讯精密开始直接服务苹果,并在此后正式成为了“果链企业”。
尝到甜头后,王来春在2016年又加快了并购节奏,收购了苏州美特。这家专注声学组件的制造商在当时“默默无闻”,但随着AirPods的出现,声学元件开发生产一下子成了行业稀缺资源。
她的运气不错。上市之初,AirPods原代工厂英华达的良率始终达不到苹果的预期,为此苹果找到了刚完成对苏州美特收购的立讯精密。为了提高良率,王来春带队冲刺了三天三夜,把良率提高到了近100%,成功拿下了大订单。
随着AirPods在消费市场的持续爆火,2017年起,立讯精密的股价开始疯涨,在最高点时涨到了原始股价的60倍。
2020年,立讯精密收购了台湾纬创在中国大陆唯一的iPhone代工生产基地,这一动作颇具野心,它终于切入了富士康的腹地——iPhone组装。据媒体报道,当时得知这一消息的富士康高层大为震惊。尽管此时立讯精密在营收规模和体量上与富士康仍有较大差距,但它似乎已经准备“宣战”了。
2023年10月,库克亲自到访了立讯精密位于苏州昆山的工厂,在车间留下了一张与王来春和流水线女工的合影,这昭示着两家的关系正越走越近。库克离开后,王来春斥资110亿元在苏州建造了一个28.5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
随着该厂投入生产,立讯精密在iPhone整机组装的市场份额连年攀升,今年苹果将iPhone17近一半的整机组装订单交给了立讯精密,它成功反超了富士康,成为名副其实的“果链一哥”。
但这并没有让王来春停下脚步。
除了巩固苹果核心产品组装业务,立讯精密还紧随苹果脚步不断拓宽边界。2023年,苹果推出首款人工智能头显设备Vision Pro,凭借在声学、光学等多个硬件领域的布局,立讯精密成为了Vision Pro的独家代工厂商。虽然这款产品并没有像AirPods那样大火,但立讯精密借此积累了人工智能硬件的生产经验,为与OpenAI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受制于外界所诟病的“苹果依赖症”,立讯精密面临着毛利被挤压甚至腰斩的营收风险。为此,王来春再一次主动求变,她要为公司找到第二、第三条增长曲线,首先瞄准的就是AI和汽车。
去年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王来春特意强调了AI对公司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到了这必将带来产品智能化的迭代,“基于AI功能的导入,催生出更多新型智能终端和场景解决方案”。
她还谈到了立讯精密在AI业务上的布局,“通过工艺创新与垂直整合,实现从单一零部件供应商向多品类零部件、‘模组+系统’级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升级,在AI终端设备、AR/VR等新兴赛道,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立讯精密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比已在逐年提高,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5.94亿元,财报显示这些资金被重点用在了高速互联、边缘计算等AI基础设备领域。
今年9月17日,立讯精密宣布与美国边缘人工智能芯片企业PIMIC达成战略合作。PIMIC的技术优势就是“存储计算一体”,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为智能设备提供超低功耗的AI处理方案。
据媒体报道,双方合作生产的正是一款可穿戴的智能设备。PIMIC首席执行官Subi Krishnamurthy对媒体说选择与立讯精密牵手,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全球可穿戴生态系统的领军者”。
这些靠长期主义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最终都有可能让立讯精密完成与OpenAI的合作。据外媒爆料,两家合作生产的这款智能设备中,立讯精密除了代工还将深度参与产品AI赋能,其中突破性的“上下文感知终端”七成的量产订单将由立讯精密一手承接。双方均未对此公开回应。
王来春曾多次在采访中提到力图摘掉代工的帽子,她说外界用代工来定位立讯精密太过“简单粗暴”,“代工是没有灵魂的,但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是有灵魂的”。
在她看来,立讯精密一路走来离不开科技创新,去年她就曾表示未来公司将深化AI技术,推动产品向场景化、生态化延伸。
这一次,她或许又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