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变革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新发展格局激发新活力

2025-09-27 05:56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新征程新变革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新发展格局激发新活力

2025年09月27日 05:56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熊 丽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5年多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内需主动力更加强劲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我国一年有近50万亿元的消费、超过50万亿元的投资、超过20万亿元的进口,是全球最具成长性、最具潜力的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过去4年,我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表示。

看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消费扩容提质趋势愈发明显。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备受欢迎,国风国潮商品表现亮眼,“苏超”“村BA”等火爆出圈,《哪吒2》刷新我国影片票房纪录,文体、旅游、康养等供需更加多元。“十四五”前4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

看投资,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

我们更加注重补短板利长远,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后劲,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持续多年快于整体投资增速;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社会民生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更加注重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项目吸引民资入股。“十四五”前4年,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安全发展基础持续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十四五”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大国重器”彰显硬核实力,“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中国以24个集群数量连续第3年位列全球第一。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迭代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颁布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深入推进招投标改革,医保实现跨省域直结、网购实现跨平台支付……我国坚持“立破并举”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超大规模市场集聚资源、扩大内需、激励创新的作用不断发挥。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基础更加巩固。粮食方面,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源安全方面,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煤、油、气、电、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高铁、风光电等一批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唱响开放共赢时代强音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扩大免签“朋友圈”,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推广至全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超19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其中免签入境1364万人次,同比增长54%。前8个月,享受离境退税人数同比增长248%,退税销售额增长9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尽管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但中国始终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实际行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占世界比重稳定在14%以上,进口占世界比重从2012年的9.7%上升至2024年的10.5%。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

制度型开放取得新突破。我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缩减,制造业领域准入限制已全部“清零”,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等服务业领域开放试点有序开展。多次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中国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坚定行动,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为世界各国提供共赢舞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前三,连续9年占全球份额超过10%。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万家,同比增长11.7%,外资企业用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我们欢迎各国企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