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北京亮出高质量发展“家底”

2025-09-19 10: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胜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北京亮出高质量发展“家底”

2025年09月19日 10: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各项指标进展顺利”“重大工程全面落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如此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五年来,北京坚持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定向标,在减量和协同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杨秀玲介绍,两件努力、期盼多年的大事终于“开花结果”:一是历经7年努力,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二是北京中轴线历时12年申遗成功,北京以8处世界文化遗产居全球城市首位。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新的十年。北京用疏解的“减法”,换取了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全部开学开诊,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城市副中心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和大运河博物馆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环球影城成为北京文旅新名片……

  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提到,“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近两倍,北京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得到扭转。如今,三地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达到11.5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杨秀玲介绍,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这一增速是在各种风险挑战冲击下实现的,是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取得的,为我国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北京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北京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居各省区市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都为全国最优水平。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用“基础策源力更加雄厚”“经济支撑力更加突出”“技术竞争力更加强劲”“创新引领力更加充沛”形容北京这座创新之城——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第一大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32.7%提升至2024年的38.8%。

  林剑华介绍,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谷。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市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约占全国一半,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十四五”时期,北京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杨秀玲介绍,五年来,北京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连续3年超3.6万亿,服务贸易2021-2024年年均增速达9.4%。

  “十四五”时期,北京让“民生愿景”一步步成为“幸福实景”。杨秀玲说,在“北京服务”的指引下,北京迭代出台营商环境改革措施1700余项,非现场监管覆盖率近70%,经营主体2021-2024年年均增长6.2%、总量达268.6万户。北京还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探索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之路,“有困难打12345”已成为广大市民的普遍选择。

  此外,北京主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新增中小学学位超过15万个;建成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市民在网上能预约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52家医院线上互认检验检查结果;发展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九成城乡社区,450多万名老年人能就近解决吃饭问题;提供普惠托位超过3.1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达94%。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9日 03版

(责任编辑:佟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