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2025-09-19 06:38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2025年09月19日 06:38   来源:经济日报   谭婷婷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工程改造与机制创新,将传统农田升级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管护到位的优质农田。通过“地的改造+技的应用+制的创新”,将农田从生产要素升级为现代化生产系统,最终实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绿色可持续目标,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和机制完善,推动农田质量、产能和可持续性全面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以上。这不仅是数量上的突破,更是质量上的飞跃,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有了更坚实的依托,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关键支撑。

我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议题连续10余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长远发展,需持续发力,不断筑牢农业发展的“耕”基,让广袤农田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堡垒,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多方面协同发力。一是“技术创新+生态保护”双轮驱动,筑牢绿色产能根基。推广秸秆还田与碳汇核算协同、盐碱地“暗管排盐+育种”等技术,将生态缓冲带、防护林纳入建设标准,推广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提升产能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数字技术深度渗透,构建智慧管护闭环。利用数字化手段重塑管理逻辑,建立从规划、建设到管护的全流程数字化档案,实现数据驱动决策与可追溯监管。三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效能。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收益反哺”体系,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立绩效挂钩机制,实行资金专账管理,严禁违规使用。四是分区施策精准落地,夯实区域安全底盘。立足区域禀赋,实施差异化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实现产能提升与生态安全动态平衡。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谭婷婷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