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以赛营城聚人气

2025-09-18 06:25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广州南沙以赛营城聚人气

2025年09月18日 06:25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喻 剑

近期的广州南沙,赛事连连、热潮涌动。赛场内,观众见证运动健儿碰撞激情、创造佳绩;场馆外,各类赛事与文化、消费、民生深度融合……南沙正以文旅体融合的“热辣滚烫”,推动“赛事经济”与城市热度互促共进。

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吴家亮告诉记者,为迎接日益增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南沙加快统筹全区文旅资源,推出“一程多站”深度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并以赛事大数据为依据优化升级文旅产品服务,推动形成“赛前预热—赛中爆点—赛后留客”新模式。

“我们在南沙看比赛、赏海景,体验文艺、品尝美食,每次来都有不同收获,越发觉得南沙是周末自驾游的好去处。”几次专程驱车从深圳前往南沙看球的球迷李潮歌说。从“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到“一日比赛、多日深度游”,越来越多的新“大湾区人”像李潮歌一样,成为来南沙“串门”的“常客”。同时,随着2025“羊城八景”——“南沙旭日”景观带串联起20公里美丽海岸线内南沙天后宫、蒲洲花园、南沙滨海公园、南沙湿地景区等多个地标性旅游景点,暑假期间南沙区景区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在大湾区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认为,南沙发展赛事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场馆、政策、运营4个方面。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通车后,南沙与香港、深圳、中山、珠海、澳门等地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跨城观赛变得更方便。

硬件方面,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南沙体育馆等多功能体育场馆群,既可以承接国际赛事,也能够举办演艺文博活动。屹立于伶仃洋畔的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由3座线条流畅的巨型建筑组成,场馆内上万个蓝色座椅连成“海洋”,观众通过150米“海景之窗”可远眺“海天一色”与深中通道……霍英东集团主席、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对南沙文体设施建设速度感到惊讶:“想不到这么短时间可以建成如此令人震撼的场馆。拥有这样好的场馆,必然要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足球运动。”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定位,保证了赛事引进和跨境合作的政策支持,也将推动赛事经济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纽带。谢宝剑表示,跨城赛事及演艺活动让港澳和内地观众在同一场景中互动,加强了年轻人对大湾区的区域认同。比如引进“省港杯”等知名赛事落户,能加深大湾区共同记忆。赛事带来的客流量通过深中通道等基础设施变为跨城旅游消费,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赛事还带动转播、青训、文创、美食、休闲等产业跨城合作,形成“湾区赛事—湾区内容—湾区消费”循环链条。

以赛为媒、以城为台,南沙发挥赛事经济特色,放大“票根经济”效应,用澎湃活力和“烟火气”系紧这座“湾区之心”与青年的人文纽带。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南沙,围绕“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实施“青出于南”计划、“图南之智”若干措施等人才政策。过去一年,南沙实有人口新增11万人,其中青年人才超过7万人。

“青年聚、人气旺。以人为本高质量建设南沙,我们为青年提供更多文体娱乐活动,加快完善城市品质,把南沙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活力城市。”吴家亮说。(经济日报记者 喻 剑)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