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并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起初团队为了降低运营难度,在选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罗伟舜至今都记得第一个自负盈亏的健身房落地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跨国采购会展中心大厅进门有一个半层的夹层,大概200平方米左右,是一个装修好的空间,面向着展馆入口,地上铺的是大理石。当时看完之后,我就觉得这个地方能做健身房,一是方圆3公里之内的居民数量够多,其次是它的面积也合适。我们这种模式,场内都是比较基础的健身器材,理想场地大小就是200~300平方米。最后是交通是否便捷,以及场地对外的展示面是否醒目。”
对九回体育来说,选址是个大工程,也踩了不少坑。施骅伦就在播客中提到上海西站的那家门店其实“别有洞天”,但却因位置不靠近居民区而冷冷清清。罗伟舜说,前期扩张中暴露出的一些选址问题,的确是导致部分门店经营效果不好的最核心原因。
罗伟舜和团队还做了几件事——给室内空间设计了相对统一的风格、布局和动线。针对特殊场地的细化处理工作也不少,比如有的场地还要做开放面的分割,确保馆内空气流通,有的场地则要把大理石地面改为健身房专用材质……
这一套流程与之前的球场运营完全不同,“球场基本都是社区建好的,我们只负责日常管理、保洁和维护,健身房要难多了。”罗伟舜说。
先期投入明显增加。在球场运营上,九回体育称得上“零成本”进场,但一间健身房只是装修就要花掉30万到40万元。按照一年几十家的扩张速度,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日常维护也要更复杂。球场没太多器材损耗的问题,但健身房不一样,很多配件都是耗材,坏了就要换新的。罗伟舜告诉记者,一家店器材损耗每月的成本要2000~3000元。
但场地多了之后,他们发现并不是价格便宜,用户就一定多。“我们理解健身不是一个特别大众的运动需求,还是要从存量用户中分一杯羹。”罗伟舜说,经营好的场地大致有2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回本周期并没有那么快。
而且外部挑战明显变大。“我们发现今年好多商业健身房也开始卷价格,有的健身房做了60元的月卡,按天平均下来比我们还便宜。去年我们还敢说自己是全国最便宜的健身房,但今年已经没这个底气了。”罗伟舜说。
在健身房行业整体营收遇冷的情况下,价格战势必大规模出现。但九回体育并没有足够资源入局抢市场,为此,他们果断收住了该业务线的扩张节奏。罗伟舜说,有不少社区和企业园区找到他们,但最终成行的并不多,除非是特别好的场地条件才会出手。
“从整个行业来说,我们觉得这是个有意义的模式,至少当下我们确实没有赔钱。与传统健身房相比,除了价格,还有零推销的优势,这个项目肯定能算得过来账。”罗伟舜说。
但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小团队作战的九回体育还是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今年,公司调高了在球场运营业务上的资源权重,“3元健身房”的大机会,他们还要耐心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