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娃哈哈内部的股权之争,以及宗庆后家族遗产之争,宗馥莉接班以来的变革,以及近半年以来的舆论风波,已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娃哈哈的品牌,也打击了部分经销商的信心。
“娃哈哈现在的部分经销商度日如年,不挣钱,还心累。她如果再换个新品牌,怎么可能有人做?”在陆明看来,经过宗馥莉近一年的“折腾”,现在娃哈哈的经销商已经没有信心了。
陆明向《中国企业家》透露,他所在的区域市场,至少有三四位经销商,基本上都处于放弃状态,不愿意干了。
“(我们这里)三分之一的娃哈哈经销商都处于崩溃边缘。一是娃哈哈销售任务定得太高,根本不管经销商死活;二是市场上价格都乱了,根本不赚钱,甚至亏钱,身边的经销商现在是‘爱咋咋地’的状态。”而陆明所在的区域市场,还是娃哈哈销售中业绩中等偏上的区域,用陆明的话说,“基本盘不错”。
他告诉《中国企业家》,现在做娃哈哈经销商的利润很低,毛利润在10%左右,但扣除工人工资、油钱、仓储等成本之后,净利润也就在2%~3%左右,再加上退货,干一年不亏本就不错了。
除了像陆明一样还在勉强维持的经销商,还有部分娃哈哈经销商已经不做了,或因亏损主动不做,或因业绩不达标被迫“关户”(即被娃哈哈取消经销商身份)。
刘鹏是后者。今年6月,他因连续两个月考核不达标,被娃哈哈“关户”。他告诉《中国企业家》,宗馥莉接班后,只盯着销售额能不能完成,而不考虑区域的实际情况,也不在乎经销商的库存等。
据他透露,他所在的区域本来人口就不多,去年之前,每年的销售额都在300万元左右,“完成起来很轻松”。但去年受宗庆后去世的舆论热度影响,他所在区域去年销售额做到了600万元,而今年娃哈哈给他定的任务,是在去年销售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5%。“以前每个月做20万元、30万元很轻松,现在要求每月要做到五六十万元,压力相当大。”
由于娃哈哈的盘子比较大,他被“关户”后,娃哈哈在当地找了三个月,还没找到下一位能接手当地市场的经销商。
在一位做了半年娃哈哈经销商,同时也做了18年经销商的人看来,宗馥莉现在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在宗馥莉自身。他表示,“不管娃哈哈改为娃小宗也好,还是娃小小也好,关键还是在于宗馥莉,她对企业经营的长远规划是什么,这些东西不改变,她改什么都没用。”
他告诉记者,今年之所以不做娃哈哈了,核心是他觉得跟着干没有前途。
可能当下对宗馥莉而言,相比娃哈哈集团的股权、实控权、商标之争,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稳住经销商群体,让经销商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