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而歌 携手共进——长江节点城市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观察

2025-09-13 17: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向水而歌 携手共进——长江节点城市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观察

2025年09月13日 17: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夜幕下的武汉江滩,灯光璀璨。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举办地,两江四岸的绚烂夜景与舞台上的精彩演出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长江入画”的壮美图景。这场以长江为背景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示了湖北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奏响了沿线节点城市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秀美之城传承千年文脉

伴江而生,因江而兴。长江流经湖北1061公里,滋养了沿线众多城市。“英雄之城”武汉、“发电的城市”宜昌、楚故都荆州、孕育“文学长江”的黄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滨江之城。眼下,湖北重要长江节点城市正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文化动能激活发展新引擎。

九月清风起,正是登楼时。黄鹤楼主楼前,舞者身着红绸如凤展翅,与飞檐翘角相映成画。笙箫齐奏、古筝弦动,诗仙李白伴着唐风乐韵吟诵出千年绝唱。踏着秋风,近日八大户外实景演出正式回归黄鹤楼,以“场景+演艺”全新方式,带人们沉浸式体验荆楚文化的浪漫。

12日正式亮相的黄鹤楼文化展示馆,首次浓缩展示黄鹤楼1800余年深厚积淀。千百年来,黄鹤楼雄踞长江、汉水交汇处,北望中原、南控潇湘,既是军事要塞,更是文化枢纽,其“因山、因仙、因江”而生的特质,恰是长江文明“山水共生、人文交融”的缩影。

江水奔涌不息,楼中诗赋犹在,唐宋“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游览胜地,如今已是“鹤归楼新,江清文盛”。朝游、夜上黄鹤楼,鸣钟祈福、编钟乐舞,各种新演艺、新玩法的推出,勾连起延续千年跳动不衰的文脉,更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今年上半年,黄鹤楼共计接待游客215.35万人次,其中暑期接待游客74.52万人次,外籍游客1.51万人次。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说,今天长江文化中的很多要素都诞生于数千年以前的长江流域。尤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长江文化繁荣时期,成为当今艺术创作的源泉,成为当今大众传播的鲜明注脚。

据介绍,武汉加快建设“两江四岸”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以长江为核心的山水人文游内涵日益丰富、体验更加多元。从传统的武汉轮渡,到移动剧场“知音号”游轮,长江游船体验成为来武汉旅游的必选。夜间灯光秀、演艺秀、美食秀三位一体的旅游产品,使得“看夜景”变身“游赏宴”,多层次消费场景不断涌现。

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五个亚文化之一。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荆州,“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建设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将于2027年全新落成的楚文化博物馆、荆州文保中心等,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同时利用楚文化漆器、青铜器纹样元素装饰,增强楚文化视觉感受。荆州市荆州区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吴光勇说,项目建成后将为荆楚文物的保护、修复、展示等提供优质空间,成为世界级的楚文化展示窗口。

位于黄州古城西北的东坡赤壁,因苏东坡的“赤壁三咏”而闻名。长江未改道之前,起伏的山峦脚下就是澎湃浩瀚的江流,苏轼就在这里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篇。从“水波不兴”“水光接天”,到“江流有声”“水落石出”,苏轼乘坐同一叶扁舟,以江流为幕,与山川共鸣,他神思飞越、精神自由、幡然快活——黄州因此成为成就豁达高逸的“东坡居士”的重要一驿。

专程从海南来到黄冈寻迹东坡的胡瑞是一名80后“苏迷”。“每一次寻访都让人认识到不一样的苏东坡。”她说,在黄州最向往茂林修竹的安国寺,以及东坡躬耕的休憩之所雪堂等历史遗迹,期待在文化与美景的交融中读懂东坡。    

壮美之景变身“黄金旅游带”

上午9点半,随着一声汽笛,“楚风号”驶离码头,溯流而上,行驶在长江西陵峡。两岸层峦耸翠,奇峰竞秀,中外旅行商、游客兴致勃勃地记录着绝美峡江风光。俄罗斯自然旅游公司客户经理切尔卡希纳快步走上三层甲板,期待见证“水涨船高”的细节。当游轮平稳驶出船闸,水位与坝上江面齐平,不少境外旅行商意犹未尽,互相交流着难得的体验。

2025湖北全球旅行商大会不久前在宜昌召开,以“知音湖北 大美长江”为主题,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国际旅行商代表齐聚峡江之畔。大会集中安排了“神武峡”(含神农架、武当山、三峡及恩施大峡谷、宣恩县等地)踩线活动,活动以“自然奇观+文化传承”为核心脉络,覆盖湖北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山川河流。

其中,去年“上新”的大型实景演出《三峡千古情》用现代艺术语言重构文化记忆,解码长江文明的深层密码。舞台时而化作星空下的楚地战场,时而变为三峡大坝的钢铁脊梁,国内外观众仿佛置身历史洪流,随情节热血沸腾。“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热爱中文的切尔卡希纳说,来过中国十余次,令她最为动容的,无疑是长江。尤其是雄伟壮美的山川、绵延数千年的文化,都令她惊叹。

近年来,湖北加大投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沿江高铁的开通,使武汉、宜昌、荆州形成“一小时旅游圈”;宜昌三峡机场扩容升级,直达曼谷、首尔、河内、新加坡等国际航线不断增加;长江游轮码头改造提升,游船穿过险峻的峡谷,便开启了驶向海洋的征途。这条绵延不绝、自由开阔的“黄金水道”,引领每位旅行者望向远方,也让湖北向广阔的世界敞开怀抱。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湖北省接待游客4.3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48.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8%、16.0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5.74万人次,同比增长54.89%,长江沿线城市贡献了超过六成旅游收入。

“‘神武峡’作为一个地理与文化上的集合体,从地理、生态、工程、哲学和文化五个维度,提供了具有全球性价值的独特样本,既是中国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值得共同珍惜、研究和保护的重要遗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教授吴必虎说,“神武峡”正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标识,是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世界级地标与核心承载地。

和美之音协奏“长江赞歌”

“高高的雪山,蓝蓝的湖水,青青的草原,格桑花开……”以唯美空灵的《次仁拉索》为首的长江流域民歌荟萃,拉开了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帷幕。丝竹管弦,编钟交响,一曲曲和鸣的生命赞歌,从青藏屋脊唱到巴山蜀水,从荆湘两湖吟至吴越江南,完美诠释了长江文化多元一体、交融共生的特质。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长江流域重要遗址、重要考古成果相继问世,学界对于长江文明形成、演进、发展的过程逐渐清晰,长江文明业已成为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中国文明标签”,向世界重新定义“何以中国”。尤其是近十年来,依据长江流域考古新发现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大众出版物层出不穷,直接催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设立。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共饮长江水。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当年10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湖北召开,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整合、项目共建等多方面深化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其中文化是重要支点,也是重要支撑。”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开幕致辞中说,我们坚持以合作为桥,打造互利共赢的流域合作示范地,以文化为纽带,串联长江沿线省区市资源,推动经济互补、文化互鉴、生态互护,构建协同共进的流域发展新格局。

武汉长江之畔,“诗中的长江”正走向现实。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湖北省组织开展了长江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邀请征集活动,吸引众多国内外顶尖设计团队的参与。记者了解到,长江博物馆的展陈大纲编撰工作也在加快进行。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经过多次研讨交流和深化修改完善,已完成展陈大纲初稿,并形成了以“长江之歌”为主题的概念性大纲,沿线各地的旖旎风光、文物非遗、研究成果等将实现跨区域共享,全面展示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夜幕降临,璀璨灯火映照下的长江,仿佛一条文化长河,承载着千年文明,正润物细无声地讲述着它的往昔、今朝与未来。(记者喻珮 熊翔鹤)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