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既是这一重要思想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领会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强化理论学习和运用的需要。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体系化学理化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能够构架起理论的逻辑起点、概念范畴、研究范式以及主题主线,不断彰显其旺盛生命力。纵观人类思想发展史,理论的生长,除了时代要求和历史条件的推动,还有一个动力就是其科学体系的自我完善。很多思想家为了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更加完善,会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论断,使体系更加完备、更加具有说服力。只有不断深化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思想体系才能够应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在与不同思潮交锋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
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彰显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重要途径。体系化和学理化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然,体系化和学理化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系化主要论证理论的科学性,形成自洽的逻辑以及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就是一个前后历史逻辑一致的体系。学理化重点解决真理的客观性以及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使理论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理论缺乏学理性就像河流没有源头和支流一样,会逐渐消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实现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关于体系化学理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恩格斯撰写《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论著,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完备的体系避免和修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
体系化学理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体系化学理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最为彻底的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成为最为科学地推动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的学理使其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能够不断赢得胜利,完备的体系使其避免了被割裂、被庸俗化。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缺口,或者从唯物史观中解读出所谓的“经济决定论”,或者从剩余价值理论中扭曲劳动价值论,但这些曲解、误读都是徒劳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从整体上、从深邃的学理上回击了这些论断。
马克思曾说他的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无论是“艺术的整体”还是“整钢”,都要实现理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有机衔接,使其交互作用、相互激荡。“艺术的整体”强调理论之间的逻辑贯通性,“整钢”强调思想观点之间的统一性,观点、论断、学说之间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使其形成了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进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经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概括,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并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
概括和凝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立足其主要内容、科学方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其思想精髓的重要体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创新的科学方法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逻辑展开的路径。综合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转化、现实成就相互作用的科学体系。理论创新过程中有实践落地的方略与途径,实践落地会产生现实成就,成就背后显示出理论的生长点,三者有机统一,构成缜密的思想体系。
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原因在于,这一思想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需要不断把新的理论纳入体系之中,既不给原有体系带来结构性影响,又能够使其更加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植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其思想容量持续扩展,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但无论怎样变化,形成重要思想成果一般有三个前提条件:实践上取得重大成就,理论上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有丰富的逻辑层次。作为理论工作者,要把其关联搞清楚弄明白,努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
(作者辛向阳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