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作为一种整体思维,以其协同性和动态平衡性的决策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良性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一以贯之的重要方法。在厦门工作期间,他亲自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是我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部跨越15年的战略规划。这一开创性谋划,充分展现了立足大局谋长远的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彰显了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进行全局性谋划,既要求区域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又强调短期举措与长期目标有机衔接。习近平同志以宏阔的战略视野统揽全局,带领全市十几个部门、100多位专家教授等组成课题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编制形成《发展战略》。该规划将厦门经济特区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全局和世界经济发展大局中审视,明确了发展模式、战略目标、战略对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厦门中长期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加强系统性布局,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发展空间。《发展战略》强调“形成以工业为主导,兼营旅游、商业、金融、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结构”。按照这一部署要求,厦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以工业为“压舱石”,推动工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21.41亿元跃升至2000年的771.19亿元;另一方面推动第三产业提速扩容,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5.61亿元,奠定多元产业发展基础。厦门持续在动态平衡中优化产业结构,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8589.0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415.2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3∶36.6∶63.0,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全面释放。
坚持系统谋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把握好节奏和进度,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发展战略》把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的战略目标分解为“一个模式,两次转型”的阶段战略,第一阶段重点推动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第二阶段进一步提高特区经济的外向程度。按照这一推进思路,厦门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市进出口贸易额从1985年的4.44亿美元增长至2000年的100.49亿美元,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9300亿元,实现了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迭代升级,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注重统筹协调,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路径。《发展战略》在全面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对城市建设作出总体规划,以厦门本岛和鼓浪屿为中心,以集美文教风景区、杏林工业区、海沧新工业区为衬托,形成“众星拱月”型的城镇结构。通过对生产力布局、城镇职能、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整,厦门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多领域协同,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城市宜居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城市发展品质不断提升。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正在谋划。总结提炼规划引领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对于加强规划衔接,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做好“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以“一盘棋”思维锚定发展坐标。注重前瞻性布局,从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考量,明确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确保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文化等领域发展目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二是突出均衡协调优化发展布局。跳出传统发展模式,推动城乡、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多维度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在开放发展中把握战略主动。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精准定位,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实施的有效性。强化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四是多元共治汇聚发展合力。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协作,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作者卢雨婷 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