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北京市朝阳区借势五月天乐队25周年演唱会,把演出经济与城市品牌深度绑定。公仔布景、街区改造、粉丝餐饮、互动体验……一场场演唱会,变成一次覆盖全城的沉浸式“宠粉行动”。短短两个月,相关街区客流量翻番,线上传播量超4.5亿次。北京也因此收获“宠粉城市”的口碑。事实证明,演出经济正在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新引擎。
演出经济的价值不只是“追星”,更在于“聚人”。当上万人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本身就撬动了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的消费全链条。当各种消费汇聚成体验,就不仅是经济现象,更能积累成城市形象的独特标签。北京朝阳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前期以街区布景营造氛围,中期通过商业联动推高热度,后期延续尾场效应,衍生市集、快闪、合唱路演,把流量转化为城市记忆。这种“空间场景+商业服务+情感体验”的三维联动模式,让粉丝把“北京的夏天”记进心里。
与传统“建地标、搞工程”的城市更新相比,演出经济带来的是“软更新”。它不只发生在施工图纸里,更发生在歌声、灯光和人群的涌动中。用文化氛围点亮街区、用情感共鸣带动消费、用数字传播放大声音,城市也因此多了一份可感知的热度。文旅、商业与粉丝的“三向互动”,让城市空间赋予消费者更深的文化参与感。正如上海打造人气地标点燃夜间经济,西安因大唐不夜城成为年轻人的旅行目的地等,城市更新的逻辑正在变化,文化流量正成为有力的更新工具。
在“粉丝即用户、共鸣即购买力”的逻辑下,演唱会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情感的聚合。若能通过周边服务、空间营造、互动活动,把这种情感延展为“在这座城市的独特体验”,就能在粉丝心中留下难以替代的记忆。一份“大鸡腿饭”,一张“打卡合影”,都可能成为年轻人主动分享和传播的城市标签。城市品牌的塑造,正是来源于这些鲜活而生动的故事。
演出经济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统筹交通、安保、商圈、社区等资源?能否在细节中展现温度,让歌迷觉得“这座城市懂我”?能否在热潮退去后延续品牌,让人愿意“旧地重游”?这些问题,都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命题。演唱会只是舞台,真正的比拼在幕后。
因此,演出经济不该仅被看作“热闹一场”,而应被纳入城市战略,成为推动文商旅融合的引擎。它不仅能带来可见的繁华,更塑造着城市的气场与格局,而这才是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作者:韩秉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