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这座以险峻著称的千古雄关,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2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间。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隘口,雁门关素有“中华第一关”的名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1937年秋,抗日的烽火燃遍三晋大地。9月,日军攻陷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忻口战役,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接到命令,深入敌后,在朔县以北、平鲁以东、怀仁以西地区展开游击作战,打击日军运输部队,切断其后方补给线。
面对骄横轻敌的日军,时任第一二〇师师长贺龙决定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雁门关公路在黑石头沟处蜿蜒曲折,西临悬崖峭壁,北靠陡峭山坡,南有石拱桥横跨,沟底遍布乱石。整体地势南低北高,为伏击作战提供了绝佳的地理条件。战前,第七一六团官兵与当地群众齐心协力,破坏了黑石头沟附近的7座桥梁和通讯线路,为战斗做好准备。
10月18日至21日,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主力进一步在雁门关以南之黑石头沟设伏,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敌汽车数十辆,并一度袭取雁门关,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24日,第七一五团在忻口以西之北岗上村歼灭日军一个骑兵中队。同时,第三五九旅在阳明堡以西、以南之王董堡、班政铺等地4次截击日军运输队,击毁敌汽车30余辆,歼灭日军300余人,阻断了平型关到忻口的交通线。
至月底,第一二〇师在10多天时间内,频繁游击于雁门关一带,先后共歼敌1000余人,击毁敌汽车近百辆。“这次作战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忻口战役,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势头。”山西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杨云龙说。
作为抗战初期八路军游击战的典范,雁门关伏击战生动诠释了八路军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术思想,不仅重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进一步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更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经济日报记者 李秋旸 梁 婧 姚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