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贵阳8月27日讯(记者宋雅静)27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智慧政府与公共资源交易治理”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活动汇聚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政府建设与公共资源交易治理,展开深度研讨。

“智慧政府与公共资源交易治理”交流活动现场。
据了解,该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智慧治理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资源交易研究中心及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锚定数智化转型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支晓强致辞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重塑全球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多次强调数字、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公共资源交易治理的数智化转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国家高端智库与人工智能学院,正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公共治理深度融合,愿与各界共建包容、平等的智慧治理框架。
国家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周民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引发经济社会模式变革,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 AI 应用提供了政策依据。近年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但仍需从深化数据治理、拓展 AI 创新场景、升级智慧监管三方面发力,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守护交易公平。
贵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高杨介绍,贵阳贵安以数字经济“1234”工作思路推进发展,公共资源交易发挥省市龙头作用。未来将聚焦“人工智能+”行动,全域拓展应用场景、助力全省“一张网”建设、总结贵阳实践经验,依托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创新实践研究院,为智慧政府建设提供“贵阳样板”。
解码AI与治理融合路径
在“理论与融合”环节,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副主任张立峰从现状、趋势、应用、实践、展望五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发展。他指出,当前AI形成中美欧第一梯队格局,我国在大模型应用场景与产业链完整性上优势明显,但面临高端算力依赖、数据质量不足等挑战。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AI已在招标文件合规检测、智能评标等场景落地,如通过模型将招标文件检查效率从1小时缩短至5分钟,准确率从50%提升至86%。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吉燕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跨领域跨行业的革新之路”为题,提出生成式AI已进入战略拐点,中国大模型(如 DeepSeek)进入全球推理第一梯队。他分享了AI在人才政策匹配、企业HR转型、新能源汽车国标查询等场景的实践,例如苏州组织部通过AI实现“政策找人”,IBM借助AI将大中华区HR团队从100余人精简至2人。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曹朝则聚焦大模型与智慧治理融合,通过“应急智脑”“专岗匹配智能体”“多智能体社会模拟”三个案例,展示AI在防汛监测、高校专业与岗位匹配、舆情传播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强调经验在AI时代的重要价值。
多地分享交易治理创新
“实践与展望”环节,多地公共资源交易机构负责人分享数智化转型经验。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蒋体佩介绍,贵州通过建设“全省一张网”汇聚2亿条数据,构建区块链平台治理数据质量,并聚焦招标文件合规检测、智能评标、AI赋能监管三大场景,累计检测项目3800余个,整改问题率超80%。
上海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吕卫民表示,上海已形成“1+18”总分协同交易平台体系,交易品类从11大类拓展至32大类,三年交易规模突破万亿。未来将规划“一网交易”二期建设,优化资源大模型,推动数据资产增值。
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春分享“风火轮”数字化转型计划,通过“统一底层数据库+业务与数据中台+ N个业务系统”架构,实现30余类交易模块线上运行,2024年交易规模突破2万亿。深圳还率先开展AI辅助评标试点,将政府采购评审时间从7小时缩短至7分钟,准确率达100%。
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主任周健、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张石波也分别分享了“机器管招投标”改革、远程异地评标标准化建设等实践,展现各地在AI赋能交易效率提升、风险防控上的创新成果。
共推行业标准化发展
活动现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AI应用白皮书》正式发布,26家行业机构与企业联合编写,聚焦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全流程AI应用,为行业提供实操指引。随后,《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准》课题启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多地交易中心及广联达等企业,将通过调研走访、标准研讨,推动AI在招投标领域的规范化应用,预计2026年形成成果共识。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布宁辉表示,产业AI需聚焦“可复制、可解释、可问责”,未来将通过“AI交易大脑”,在招标、评标、监管全流程落地应用,助力公共资源交易公平高效。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政策解读、理论研讨、实践分享与标准共建,为智慧政府与公共资源交易治理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多元路径,也为跨区域、跨领域合作搭建了桥梁,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