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华邦电器炊具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进行铁锅压铸作业。李利国摄(中经视觉)
铁水倒模、铸压、打磨、抛光……在河南省郏县,每天约有20万口铸铁锅走下生产线,通过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走向海内外。中原小县如何成为产品行销全球的“铸铁锅之都”?日前,经济日报记者来到郏县,探访当地铸铁锅产业的变迁与发展。
产业聚沙成塔
郏县,这座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县城,或许在地图上并不起眼,但在中国铸铁锅产业版图上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郏县铸铁锅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郏县铁锅协会党支部书记胡军然介绍,20世纪60年代,郏县广阔天地乡赵花园村村民在家修建小铸造炉生产铁器;改革开放后转型制造铁锅,从小作坊发展为20余家工厂。如今,郏县广阔天地乡现代厨具产业园内炉火熊熊,34台压铸机昼夜运转,1800℃的铁水在中频电炉中翻滚,技艺娴熟的端勺工人精准浇铸,火花飞溅间,一口口铁锅由此诞生。
时代在变,一直不变的是铸铁锅匠人对技术的探索与改良。铸铁锅产业先后经历了翻砂、半机械化压铸、超硬质模具压铸、氮化技术、不粘边、真不锈、搪瓷技术7次技术革新,传统工艺一步步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目前,郏县可生产各类高、中、低档铁锅50多种,拥有专利230多项。
走进河南华邦电器炊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电熔炉中的铁水正缓缓倒入模具中,自动灌铸成形,一口口铸铁锅在生产线上整齐排列,等待着下一道工序的打磨。公司负责人汪龙站在智能生产线旁向记者介绍,依托智能生产线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企业每天能生产2万口到3万口铸铁锅。
如今,郏县铸铁锅产业已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郏县铁锅产业园现有各类铁锅及配套企业65家,其中铁锅企业46家。铸铁锅产品有30多个品种系列380多个型号,年生产各类铁锅7000万口,占全国铸铁锅产量的70%。当地已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制模、熔炼、压铸、抛光、氮化、装配研发到销售、物流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勃兴,深刻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社会面貌。目前,铸铁锅产业直接带动当地约1.5万人就业,已成为郏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需求倒逼升级
郏县铸铁锅产业的辉煌之下,痛点同样突出。首先是“有实无名”的品牌困境。
尽管在生产规模、研发能力和产品安全等方面不断进步,但郏县铸铁锅的整体品牌认知度仍低于章丘铁锅等知名品牌。当地虽有“华邦”“润康”等自主品牌,但整体缺乏全国影响力。
“我们做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微薄的利润。”钰轩炊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跃记说,长期依赖大品牌代工的模式,导致当地铸铁锅产业总体利润空间压缩,每天1.2万口锅如流水般下线,每口锅的利润却不足2元,有时甚至只有8角。
同时,受上游订单的影响,大客户订单一旦减少便会加剧行业“内卷”,恶性价格战此起彼伏,进一步冲击了本就不丰厚的利润。数十家民营铁锅企业如散沙般分布,部分企业主守着“一亩三分地”“小富即安”,行业协会在协调恶性竞争时也常感力不从心。
在马跃记看来,产品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他拿起一口锅掂了掂:“重量是硬伤。大多数锅在3斤到4斤,我们最轻能做到2.6斤,但这样的重量仍然不符合当前厨具‘轻量化’的趋势,这让很多年轻消费者望而却步。”
面对挑战,郏县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2024年,郏县投入200余万元升级改造了河南省铸铁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于同年11月26日正式投运。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省级铸铁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可以独立完成国家铸铁锅行业检验标准(铸铁锅QB/T5899-2023)中的79项检验项目。在这里,每一口锅都要经历严苛的“体能测试”:锅具稳定性检测要求锅体在倾斜5度时仍能稳如泰山;不粘锅涂层的耐磨性测试模拟日常翻炒;手柄疲劳试验则需完成数万次“引体向上”……
“没有这个质检中心之前,需要检测这些东西,一般都是把咱的铁锅寄到外地检测,时间和效率都是成本,现在在家门口随时都可以出报告。”河南省铸铁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负责人刘丰伟告诉记者。检验中心的存在,为整个郏县铸铁锅产业的产品质量提供了权威“背书”,是企业敢于对标国际大牌、严控内部品质的底气所在,也是产业升级、打造区域品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创新寻求突破
在郏县,每一口铸铁锅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而当地人也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和创新上下功夫。
在钰轩公司生产车间的一侧,堆积着如山的“次品”锅。记者走近观察,许多锅仅有些许细小划痕。马跃记告诉记者:“我们对质量要求严格,不容半点瑕疵。公司成品率基本不超过80%,这些有细小瑕疵的产品也只能报废回炉重铸。”
“从单一的黑色铸铁锅,到色彩缤纷的珐琅铸铁锅;锅型上,贴合国内外不同烹饪场景,开发了牛排锅、深煎锅等;工艺上,不断升级不粘性能。顺应市场的发展,轻量化新锅型是当前的主要革新方向。”汪龙在公司展厅内细数着企业的创新轨迹,“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减轻铸铁锅的重量,同时又不影响它的使用性能。”
除了产品创新外,郏县铸铁锅产业还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寻求突破。当地企业在国内发展自主品牌的同时,借助大品牌的影响力在国外进行销售,拓展生产订单的同时也积累了海外市场经验。
此外,郏县铁锅协会推动首批10家企业试水“双商标模式”,共享“广阔天地”集体品牌,并启动“中国郏县铸铁锅”地理标志申报,为区域品牌提供法律保护。在最近的厨具展会上,采用双商标的郏县铸铁锅产品,平均利润率达到了代工模式产品的4倍。这为破解“有品无牌”困局带来了希望。
为着力解决配套与竞争问题,郏县组建了“铸铁锅产业链专班”。2025年初,郏县与尧山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中国铸铁锅产业研究院,重点攻关重型压铸一体成型和自动化精密抛光技术,直指当前产业发展中的轻量化趋势和自动化瓶颈。
同时,当地还整合成立了河南广阔天地厨具集团,构建了集研发中心、质检中心和展销中心于一体的“产业航母”,旨在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提升整体竞争力。从氮化工艺专利到新研发的钛晶锅样品,在该集团的展厅里,一项项技术创新讲述着郏县铁锅向品质化、品牌化、轻量化、电器化、智能化转型的努力尝试。
重量的束缚、利润的薄冰、成品率的挑战、品牌的短板、配套的掣肘、无序的竞争……这些横亘在郏县铸铁锅产业面前的沟壑,正成为倒逼产业创新跃迁的驱动力。从规模化发展到打造精品产品,从为品质立下“铁规”的省级质检中心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的广阔天地厨具集团,当地正汇聚多方力量,在克服阵痛、解决问题过程中,于新的“灶台上”打造“郏县造”铁锅的闪亮名片。(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