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六十载 奋进新西藏

2025-08-21 07:36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辉煌六十载 奋进新西藏

2025年08月21日 07:36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代 玲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发生巨变,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表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更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我感受最深的变化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杰说,18年前自己刚进藏时,西藏还没有高等级公路。直到2011年,西藏才通了首条高等级公路。现在7个地市中除了阿里外,其余地市都有高等级公路。前往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还可以坐动车。拉萨到各地市越来越便捷,交通瓶颈逐步打破,区域内外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

截至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12.49万公里、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达183条。随着一条条新航线不断开辟,一条条高等级公路和铁路相继建成通车,雪域高原不仅初步建立了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还形成了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五城三小时经济圈”。

交通发展是西藏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的缩影。从极度缺电到藏电外送,随着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张电网建成投用,西藏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市、区),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和4G网络通达。

在昌都市芒康县如美镇,竹卡村村民贡秋旺姆正在进行直播,当地所产的松茸、千年盐田古法晒制的井盐、葡萄酒等特产通过网络被认识和购买。如今,在西藏广大乡村,网络直播已不是新鲜事儿,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西藏已连续举办两届全区直播电商大赛。今年举办的第二届直播电商大赛,更是吸引了来自西藏全区的140余名主播参与,累计实现销售额1385.88万元。“电商+特色产业”模式,为西藏特色产品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伴随着网络直播在高原兴起,特产走出高原、游客走进高原的步伐更快了。西藏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完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直播电商与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藏字号”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在60年发展历程中,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时间,而达到第二个千亿元仅用了6年时间。数据显示,2024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达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

西藏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西藏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纵向比进步很大、横向比增长速度很快。王君正表示,今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达到第三个千亿元目标。

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在湛蓝天空和洁白云朵的映衬下,126栋新建成的民房屋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更加醒目。8月15日上午,在宽阔的森嘎村村民广场,西藏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首批民房入住仪式举行,首批2578户12139人喜气洋洋入住新居。村民尼玛次仁一家8口人分到了一套面积210平方米的两层藏式楼房。“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仅用了7个月,我们就住上了国家帮我们新建的房屋。”尼玛次仁说,自己添置了新家具,准备迎接新生活。

在拉萨市曲水县四季吉祥村,每天上午10点左右,村民边久就和村里大多数老人一样来到村里的幸福驿站。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得到专业的日间照料、健康监测和康养服务,还会有专业的医生定期上门做义诊。

在墨脱县德兴乡,村民扎西平措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挖掘机培训,如今在工地务工,每月能赚6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扎西平措十分满意。

雪域高原上,各族群众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年均增长8.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年均增长9.4%。

60年来,西藏各族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油灯到电灯、土路到油路、毡房到楼房的沧桑巨变。“各族群众正在享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嘎玛泽登说。

西藏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彻底摆脱了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牧民健康体检实现了全覆盖,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5岁。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一座座现代化特色小镇矗立在雪域高原。

特别是近5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西藏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和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和自治区安排28类社会事业领域的项目,规划总投资246.5亿元,目前已经落实投资236.78亿元。高海拔地区集中供暖供氧、农牧区季节性断水问题得到解决,供电可靠率提升,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等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今年,在年初预算安排支持实施28件民生实事的基础上,西藏追加实施10件民生实事。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尹李峰介绍,这既是进一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务实新举措,也是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民生“大礼包”。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雅江滔滔,路网并行。沙荒地里,绿意盎然。8月,沿着雅鲁藏布江北岸前往山南市,便是这样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10年前可不是这样的景象。”山南市扎囊县章达村村民达瓦卓嘎说,特别是到了冬季,雅鲁藏布江流量变小,大风一起,就将江边的沙土卷得漫天飞舞,“那时候,就想着能搬到风沙小的地方该多好”。

得益于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获批和建设,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这里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沙技术向多元化发展,沙化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如今,一栋栋温室大棚在戈壁沙地上拔地而起。

走进位于沙丘延伸地带的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翠绿的芦笋扎根在土壤当中。致力于沙化地改良与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公司已在当地投资上亿元,改良沙荒地1200余亩,并取得有机证书,建成智慧玻璃温室及联栋大棚18座、采摘棚20座,建造了冷链物流分拣综合体1座,并完善了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构建起现代化农业产业硬件基础。

“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的芦笋销路很广,不仅长期供应西藏的连锁商超,还卖到了长沙、深圳等地。”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喻莹说。

除了芦笋,扎囊县沙荒地上种植的车厘子销售到香港,苹果出口尼泊尔。从生态修复治理到兴起生态产业,山南市用“沙土生金”交出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答卷。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是西藏的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西藏依法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坚持“两高一低”项目和企业零审批、零引进,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纵深推进南北山绿化工程,近几年,造林超过100万亩。目前,西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以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37.95%,西藏成为全国首个市级全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份。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年发放补助金超过15亿元,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全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404个;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99%,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西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经济日报记者 代 玲)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