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胡楠楠
一家低调的江苏千亿民营企业,其“00后”企二代已走上台前。
8月5日,恒力系上市公司*ST松发(以下简称“松发”)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及其子陈汉伦,均被提名为公司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公告显示,陈建华为公司实控人之一,陈汉伦为公司实控人陈建华、范红卫夫妇之子。陈汉伦出生于2001年,今年24岁。2024年3月起他担任恒力集团副总裁,近一年来已深度参与集团的经营管理工作。此前,他曾任普华永道(新加坡)企业所得税税务咨询顾问。
恒力集团由陈建华、范红卫夫妇共同创办。陈建华1971年出生,妻子范红卫比他大四岁,两人同是江苏苏州人。1994年,夫妻俩斥资369万元收购了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南麻镇办织造厂,将其更名为吴江化纤织造厂,由此开启了创业征程。
历经三十年发展,恒力已从一家小小的纺织厂,发展成一家覆盖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的国际龙头企业。据了解,2024年恒力集团总营收达8715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81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1位。在6月24日发布的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上,陈建华、范红卫夫妇以持股市值801.2亿元的总额,蝉联江苏首富。
创业30余年,恒力集团也步入企业代际传承的关键阶段。陈建华夫妇的女儿陈逸婷(1993年出生)早在2015年便已进入集团,曾负责旅游、能源等业务。2025年6月,她正式以恒力集团副董事长身份亮相。如今,儿子陈汉伦也步入台前。
外界评价,陈建华最大的特点是敢为人先。
陈建华出生于江苏农村,小时候上学连几块钱学费都要东拼西凑。13岁那年,他不得不辍学,开始在建筑工地当泥瓦匠,一干就是4年。后来因一次意外摔伤,落下了腰椎病,无奈只能改行,开始学着别人收购白茧丝,再将其卖到丝织厂,走南闯北收丝、卖丝。
凭借几年积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便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有了200余万元的积蓄。彼时,妻子范红卫在一家纺织厂当会计,二人也是在此时结识。
1994年,23岁的陈建华听闻镇上有一家织造厂因破产待售,他立即找到镇领导,最终斥资369万元将其收购。妻子范红卫也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和丈夫一起创业,在工厂担任财务总监。
刚接手时,他便发现了这家工厂被拖垮的致命伤——“三角债”太多。于是他宣布:企业销售必须拿现款来,产品卖不出去就打折卖,决不拖欠货款。与此同时,在内部管理上,定下了每月雷打不动15日发工资,绝不损害员工利益;对员工实行奖励机制,不搞大锅饭,多劳多得,并向员工承诺:不担保、不欠债、不安排亲戚朋友进厂。
仅一年时间,他便将这家工厂扭亏为盈,到1995年底盈利1000多万元,1996年盈利翻倍至2700多万元。
随着工厂开始盈利,陈建华也有了扩张的资本。1998年,他购入306台国际先进的喷水织机,没想到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纺织产品利润骤降。他没有退缩,反而抓住“逢低吸纳”的机会,以较低价格又购买了500台喷水织机。
他“赌”赢了。当年8月,纺织业复苏,工厂利润率大幅攀升。
他曾总结了一套“猫蛇论”——猫在冬天虽然缩在洞里取暖,但始终看着外面的机会;而蛇钻进洞里就只会冬眠。企业要过“猫冬”,不能过“蛇冬”。
熟悉陈建华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两个特质:一是对完美近乎苛刻的追求,一是对危机意识极端重视。这两种特质结合,使他时刻保持超前的发展意识和眼光。“什么时代做什么事。”陈建华经常提起这句话,这也是他一直信奉的商业信条。
这些年,恒力逐渐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从纺织,到化纤,到PTA(精对苯二甲酸,聚酯纺丝的重要原料),到PX(对二甲苯,PTA的原料),已成为一家覆盖全产业链的多元化国际企业。
但进入新领域并不容易。今年5月,在一次演讲中,他坦言,恒力在每进入一个产业板块之初,都面临着“卡脖子”的行业瓶颈——做织布,买不到好的丝;做化纤,买不到PTA;做PTA,买不到PX——全部被国外上游企业垄断。
但凭借实干精神和拼劲,陈建华还是一一啃下了这些“硬骨头”。随着恒力的进入,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也淘汰了落后产能,重塑了行业格局,在全球树立了新标准和新标杆。
陈建华很拼。每一次进入新领域,他都带队冲在一线。
恒力进军PTA之时,他曾带领团队入驻大连长兴岛工地,整整四年,都吃住在工地,“没有电,没有水,手机没有信号,只有一座山、一片海、一条小路。”陈建华形容。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他的常态。
而且,他极度注重效率,自称恒力最大的优势就是效率,一个电话能解决的,绝不碰头聊。“我们白天尽量不开会,上午下午尽量干活,晚上留出时间去解决工作上的事情。能不到会议室的,我们就在走廊上讲一讲就行了;能不开大会的,我们要尽量变成开小会,我们叫‘流水会’,相关的人进会,不相关的人离会,不要大家坐在里边开会,因为要让他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对我来说,走到工厂就是车间主任,走到工地就是包工头,这是对自己的定位。在工厂里边我们跟员工一起吃盒饭,这样效率才高。”
儿女登场
陈建华、范红卫夫妇颇为低调,鲜少对外谈及企业接班事宜。但从子女在集团内的任职轨迹看,传承布局早已开始。
在大连长兴岛,韩国STX(大连)造船有限公司已闲置十年之久。2022年,恒力集团将其拍下,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恒力重工集团,开始跨界造船。恒力重工是集团近年重点加码的板块,陈建华为其定下了很大的目标,希望“冲进全球造船行业第一方阵”。
但起步之初,既没有订单,也没有技术。“因为你以前没造过船,人家不信你。”于是,陈建华定了两条原则,“没有船造的话,我们先自己造两条船;没有技术人员,就面向国际招聘,设备方面要使用最先进的设备。”慢慢地,在造船的过程中,订单就来了。
经过三年发展,据恒力重工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恒力重工手持订单已排至2029年,累计开工船舶70余艘。
陈汉伦进入家族企业,便是从恒力重工的造船业务开始的。
今年5月,随着恒力重工被正式装入*ST松发,实现借壳上市,陈汉伦也进一步走上前台,正式在A股市场亮相。
陈汉伦的姐姐陈逸婷,如今已进入集团核心决策层。她早于2015年便进入恒力集团工作,已在集团深耕十年。2015年6月起,她任恒力旗下上市公司同里旅游的董事。2018年6月,她又担任恒力油化总裁,逐渐涉足集团更为传统的实业板块;2023年,陈逸婷以恒力石化国际总裁身份开拓新加坡市场。今年6月,陈逸婷正式以恒力集团副董事长身份亮相。
如今,姐弟二人都已进入家族事业的核心岗位。巧合的是,陈建华在23岁正式创业,其子女也都在相仿的年龄,进入家族企业,继续接力“创业”。
参考资料:
《恒力:化纤巨子的商业传奇》,江苏经济报
《任何成功都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中华工商时报
《盘点恒力集团陈建华的三次华丽转身》,环球网
《“纺织巨子”的纺织人生》,苏南科技开发
《实业兴邦 恒力前进——访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中国报业协会
《专访|陈建华:以“实干精神”践行“家国情怀”》,辽宁电视台专访,长兴岛发布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