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涵盖景区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养老服务师等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陈出新的新技术、迅速崛起的新产业以及不断涌现的新业态,催生了大量新职业和新工种。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19年起,人社部已累计向社会发布了6批共93个新职业。
新职业和新工种的持续涌现,映射出产业变革与技术进步深度交融的态势,同时也拓宽了就业领域。细观这些新增职业和工种,它们大多集中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并呈现出数智化、绿色化与生活化等特征。
新职业和新工种不仅为劳动者开拓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全新挑战。相关从业者需积极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强化创新能力,并通过终身学习锤炼过硬本领。
学习能力是适应新职业、新工种变化的重要保障。相关从业者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积极投身终身学习。一方面,要不断拓宽知识面,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借助“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训、行业竞赛等活动,紧跟技术迭代步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数字素养是开启新职业大门的关键。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职业普遍呈现出“数字化+专业化”的显著特征。这要求相关从业者应积极培养数字思维,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课程和数字技能提升活动,不断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
新职业的另一显著特征在于跨学科深度融合,这无疑对从业者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相关从业者应当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模式,持续培养并提升创新思维。同时,主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积极拓展知识边界,突破职业认知的天花板,实现从“技能劳动者”向“创新工匠”的飞跃。
期待更多有干劲的人,乘着新职业东风,拓展新的天地,实现人生价值。(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