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县境内拍摄的藏野驴。昂 江摄(新华社发)
近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顺利完成登簿,标志着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对于国家公园意味着什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展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确权全面铺开
为何要给国家公园“上户口”?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一些问题,症结之一便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产权不清则权责不明,权责不明则保护责任易落空。
清晰的产权是保护与发展的基石。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圆满完成登簿,通过摸家底、建档案,明确了“谁所有”“由谁管”,真正实现“底数明、权属实、边界清”。
通过确权登记,国家公园“四至”范围在国土空间精准落地,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界定不同层级政府行权范围,厘清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为国家公园管理提供产权支撑。
划清四个“边界”,即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界,并建立数据库,为相关资源资产处置配置、有偿使用、收益管理提供权责依据。
据介绍,国家公园涉及的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森林、水流、草原等,这些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划和管理部门。实行国家公园确权登记后,国家公园内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被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了谁所有、谁管理、谁负责。登记结果具有公示公信效力,相应内容及时更新,并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权责主体,夯实生态保护责任,有利于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助力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实际上,给自然资源“上户口”,并不限于国家公园。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共有1057个重点区域相继完成登簿,总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覆盖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无居民海岛等各类自然资源。
建设取得突破
“自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四川省政府出台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投入省级财政奖补9.56亿元,全面退出200宗矿业权,278座小水电退出249座,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万余亩。”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松说。
据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四川、陕西、甘肃3省73个自然保护地,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解决了局部“保护真空”和栖息交流问题。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这只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进的一个缩影。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副司长孙鸿雁表示,第一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都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着大熊猫、藏羚羊、东北虎、东北豹、黄腹角雉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它们不仅是国家公园的重要保护对象,也是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5个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国家林草局及相关林草部门、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聘用原有居民2.3万人参与管护巡护。与试点前2015年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建园后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智能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精准定位、人虎冲突预警和高效管理。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约70只、80只,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体现全民公益
“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建设三大理念之一。老百姓可以从国家公园直接受益,也可以间接受益。”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说。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成后,陆地和海洋的总面积约为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我国国家公园大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我国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牢牢将“生态保护第一”放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首位。
国家公园作为品质最优的生态系统,是气候稳定器,是大自然中的净水机和空气净化器,是惠及千家万户的生态产品。杨锐表示,如果将国家公园建设比喻为火箭,那么它的第一级推进器是“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全民共享”将成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第二级推进器,将我国国家公园带到新的高度。
杨锐认为,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全民公益性”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全民公益属性和国民福利性。二是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全民共享基础设施,包括国家公园访客中心、标识系统等。三是实施国家公园志愿者制度,每一位国民不仅有机会体验极致自然,也有机会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回馈大自然。
孙鸿雁表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国家林草局将进一步加强系统治理,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慎设立新的国家公园,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