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阐释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定位。紧扣这一目标所部署的一系列重点任务,抓住了群众最为关心、最为期盼的问题。
城市的核心是人。早在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此次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始终,不仅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也着力破解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
今天,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既有的需求标准在提高,新增的需求类型更丰富,同时职住分离、交通拥堵等短板弱项依旧存在。以内涵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才能找到破题、解题、答题之道。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凝聚在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等一系列科学部署之中,桩桩件件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旨归。比如,对千家万户关心的住房品质问题,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生态建设,明确“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更加强调“投资于人”,将人的多维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首位,将居民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核心诉求和生活环境、营商环境、政务环境等发展需要,作为城市规划与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让城市发展更好赋能和更多惠及人民。
现代化是在历史基因上生长出新功能,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融合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人民对有品位的城市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对优美人文环境、优质文化服务和活动的期待更加迫切。通过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空间、文化活动,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空间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从培育社会风尚到营造文化氛围,城市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凝聚人民的智慧与力量。鼓励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在城市规划、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充分吸纳民意;拓展线上线下空间、完善群众动员方式、优化服务群众模式,通过共建共治新模式,让城市建设治理更贴合群众需求。
人民城市,至高目标是“成就人民”。始终把“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奔赴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作者: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