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市场情绪的高昂或冰点,其实并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于最近几年医疗行业的市场起伏,杨云霞这样总结。
她是红杉中国的合伙人,长年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曾主导投资了普方生物、基石药业、Grail等多个明星项目。
在她看来,虽然医疗健康赛道在过去几年经历了“过山车”,但背后的投资逻辑和策略没有根本性改变。因为行业发展真正的驱动力只有两个:人类对生命科学认知的不断突破;解决生命科学问题工具手段的不断进化。
在跨入投资界前,杨云霞曾是一名医生。她信奉“大道至简”,相信商业化成功的逻辑要遵循“更快、更便宜、更好”的三角法则,认为金融投资本身也是将金融资本落地产品化的过程。
在医疗投资领域历经15年起起伏伏,她也惊喜地发现,中国创新药的基础设施已经成熟而高效,医药产业生态链的工程效率已逐步得到验证,未来“中国医药发展会比现在更加蓬勃”。
以下为杨云霞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的内容整理(有删节):
药物研发的过程首先取决于人们在生物学维度对于药物靶点的深刻理解;第二是基于这种理解去开发针对这些靶点的分子工具,例如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及新兴的ADC(抗体偶联药物)、核酸药物等。
随着我们对于更多靶点理解的逐渐深入,以及靶向这些靶点的工具不断增加,药物分子的形态也越来越丰富。我们看到近期国内行业里有许多重磅交易,基本都是这类研发的成功展示。
除了技术与IP(知识产权)之外,资本也始终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资本的投入越大,行业发展的速度就越快。但资本市场板块周期的轮动,短期市场情绪的高昂或冰点,其实并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医药行业的发展。
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始终只有两个:人类对生命科学认知的不断突破;解决生命科学问题工具手段的不断进化。
从这个立场出发来看红杉中国的行动,应该说还是秉持了稳健与一致的投资策略。作为一级市场投资人,作为与创业者、企业家一起探索未知道路的人,我们的核心投资逻辑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想要寻找能够改变人们生命轨迹的产品,我们持续追逐技术突破,我们坚定地投资最好的创新团队。外界的环境变化,可能会对我们的心态形成一些影响,行动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做少许修正,但我们的核心投资逻辑没有改变。
对于投资人而言,这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一级市场投资的结果往往都要到5年、8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验证,如何耐得住寂寞,在动态的资本市场中调整好心态,是每个投资人要经历的蜕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