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希 记者 徐蔚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披露,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在湖北等地警方协助下,联合嘉定公安分局成功侦破一起敲诈勒索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案。截至案发,犯罪嫌疑人龙某等人共与3400余人签署《委托合同》,共计收取600余万元手续费。
时间回溯至今年4月,上海利多星证券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将一份详尽的报案材料递送至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指控武汉儒旌法律咨询有限公司涉嫌非法经营。上海警方于6月19日以涉嫌敲诈勒索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法逮捕儒旌公司三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据了解,该案是全国首例以涉嫌敲诈勒索罪批捕,针对证券投资咨询领域非法代理维权(俗称“非法代维”或“黑维”)的案件。
上海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从AI生成的虚假维权视频到暗网贩卖的客户信息,从恶意投诉的话术模板到“马甲公司”的层层伪装,非法代维这一黑灰色产业正以专业化、链条化的方式,对证券投顾行业造成损害。
黑产图谱:
从获客到分成的全链条运作
非法代维的“生意经”,首先从精准锁定目标开始。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维权退费”,立刻跳出大量顶着“XX律师”“XX法律咨询”名头的账号。点开相关账号视频,内容大同小异:一位被打码的股民哭诉亏损,配上“散户尽头是销户”等标题,用显眼的花字承诺“凭合同/聊天/支付记录即可追回投顾费”,最后引导“点击客服头像领取退费方案”。
看似“热心”帮助的背后,是一门“黑灰产生意”。一些“代理维权”团队,打着法律或信息咨询的幌子,只为牟利。他们教唆或代替投资者,向证券经营机构和监管部门发起超越合法边界的恶意投诉、威胁甚至散播谣言,最终目的是从退费中抽取高额分成。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宣传代理维权的视频是利用AI技术批量生成的,成本极低,“它们精准利用平台算法的漏洞,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曝光量”。而这些曝光,正是代理维权黑产筛选目标、套取客户信息的关键手段之一。
获取客户信息,是这门“生意”的命脉。
非法代维团队获客渠道颇多,最常见的是从境外社交App、暗网黑市购买数据。境外贩卖数据人员透露,自2024年10月起,有境外势力买断了国内所有投顾公司每日注册客户名单,四川某投顾公司仅在2024年11月就遭遇了三次此类攻击,当月损失达1500万元。
除短视频引流和直接购买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客。“爬取一家投顾公司近7天的活跃用户名单和历史数据,只需支付0.12元至30元不等;而若要攻破该投顾公司账户或付款界面网址,获取更完整的客户资料,单价在1万元到3万元。”相关知情人士透露。
一旦锁定客户,专业化的“维权剧本”随即上演。这些团队深谙投顾机构的合规软肋,先伪造成功案例煽动投资者情绪,再代写投诉话术、冒用客户身份密集投诉,甚至教唆散户在社交平台散布谣言施压。压力之下,机构往往选择妥协退费。一位资深证券投顾从业者告诉记者,成功退费后,代理维权团队一般按30%至50%的比例抽成。
利多星公司负责人透露,这条产业链分工明确:前端负责信息获取,中端培训话术模板,执行端引导维权,俨然类“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该负责人也分享了根据证券投资咨询行业数据测算的投顾非法维权行业规模数据:非法代维主导的恶意退费占据了退费总额的30%至40%,按一人一年完成110万元退费业绩计算,2024年非法代维行业规模达3.84亿元。
谁在买单:
从投资者到行业的连环伤害
非法代维的本质,是一场对“焦虑”的精准套利:既贩卖希望给散户,又贩卖恐惧给机构。部分散户在投资受损后,因急于挽回损失而落入二次陷阱。
万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2024年5月,散户万先生购买某投顾服务后,接到了所谓“法律顾问”电话,对方发送伪造的成功案例怂恿其投诉。在获取万先生信息后,该团伙不仅代写投诉话术,还冒用其身份在平台密集投诉,最终迫使机构退还7万元服务费,万先生则被收取2.8万元“手续费”。
他的遭遇撕开了非法代维的伪善面具:他们打着为投资者维权的旗号,要求投资者提供个人信息,并进行恶意投诉,退费成功后收取高额佣金。
在非法代维冲击下,证券投顾行业近年来增长结构面临挑战。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投资顾问人数以78.5%的速度扩张,而收入增速仅为28.4%,退款金额增速达81%,退款金额占收入的比例提升41.3%,客户投诉量逆势增长290%。
上海作为全国证券投顾业务“高地”,承受的压力尤为明显。据了解,上海投顾机构的平均退款率高达20%至2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上海贡献了全国近八成的行业收入,庞大的业务体量也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投诉量。
马上消费金融、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消费金融法治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金融类投诉量同比增长13.4%,黑猫投诉平台金融类投诉量突破70万笔,其中非法代理维权引发的恶意投诉占比高。
业内人士表示,非法代维团队教唆大量恶意投诉,严重骚扰证券主管部门及证券行业协会,造成大量行政资源浪费,破坏证券市场和谐稳定的营商环境。
破局之困:
隐蔽性与法律边界的双重挑战
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中介的风险提示》。6月,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转发的专题研究提出,当前金融黑灰产已形成“职业化运作,产业化链条,技术化支撑” 的特征,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威胁普惠金融战略实施。
尽管相关监管部门和从业机构已经意识到,非法代维乱象严重损害了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但打击之路仍道阻且长。非法代维产业正加速“隐身”,向更隐蔽、更难追踪的模式转型。
业内人士透露,非法代维组织通常由同一个实际控制人注册多个公司主体,工商层面登记的法定代表人和股东都与实际控制人完全没有关联。“这样,即便一家公司被查,这些黑产组织也能迅速切换‘马甲’继续运作,从而增加了追查难度”。
如今,为躲避监管视线,非法代维组织正从省会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迁移,甚至勾结境外电诈团队。据了解,一个员工由省会城市转向三四线城市,成本可以节省1500元左右,20人体量的投顾代维公司一个月成本节省3万元。
法律层面的挑战同样突出。
首先,证券非法代维领域尚无按照“敲诈勒索罪”定罪的案件,量刑威慑力低。星秀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强解释称:“黑维无法判定为敲诈勒索,是因为绝大部分投资者维权诉求仅为退费,这部分可以解释为债权,难以证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其次,非法代维技术手段不断升级,跨地域甚至跨境特征明显。
最后,犯罪链条复杂,电子证据固定与追踪存在挑战。郭强表示,此类代理维权游走在法律边缘,有些行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但公安机关在处理上难以固定违法证据。
治理路径:
从打击到重建的系统方案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合力。2024年9月成立的“打击证券领域恶意维权联盟”,集结了30余家头部机构力量,通过“蓝鲸”护企工作站等机制向警方提供线索。前述上海警方侦破的敲诈勒索案便得益于这种协作。
上海作为全国证券投顾业务的“高地”,其打击举措的示范意义尤为关键。上海公安以敲诈勒索罪侦查此类案件的创新实践,彰显了其在打击新型黑灰产中“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破局魄力——突破固有思路,为全国打击同类新型犯罪开辟了全新路径。
制度层面的完善同样关键。郭强表示,根治黑维须从源头规范维权市场,将民事证券维权纳入强监管范畴,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规定维权主体必须取得法律从业资格。
更深层的解决之道,在于重建投顾行业的价值坐标。一家头部投顾公司总经理直言:“营销承诺与服务交付之间的预期差让非法代维黑灰产有了可乘之机。”当非法代维利用投顾机构营销承诺与实际服务效果之间的“预期差”疯狂牟利时,投顾机构们也要重新校准自己的价值坐标。
益盟股份合规总监阮锷分享了对行业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当前证券投资咨询行业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合规风险突出,部分机构存在“重营销,轻合规”倾向,因人员资质、营销行为和宣传受监管处罚;第二,服务能力不足,高端服务如个性化资产配置、长期财务规划供给薄弱,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第三,业务模式单一,过度依赖传统荐股,难以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
上海中因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钟建建议,投顾机构加强内控,包括但不限于部署NLP系统扫描投顾话术,自动拦截“稳赚不赔”“保本”等违禁词;对关键业务操作(合同签署、风险揭示)上链固化,辅助争议举证;构建风控体系,文化、制度、执行、监管四维保障。
一位资深从业者表示,重建价值坐标,意味着投顾机构须校准自身定位,将重心从浮夸的营销转向扎实的服务与合规运营,缩小承诺与交付的差距。只有这样,投顾行业才能在规范中赢得投资者的长期信任,筑起抵御非法代维黑灰产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