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做机器人有一条关键标准:“市场有需求,宇树才做。”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又一次把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打下来了。
2025年7月25日,宇树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R1,这是继宇树H1和G1之后的第三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相较于G1最低售价9.9万元,R1售价低至3.99万元。
“3.99万元,几乎把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拉到跟四足机器人同样的价格水平,大大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这将会倒逼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进步。”一位具身智能从业者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向《中国企业家》评价道。
2025蛇年春晚,当宇树的H1人形机器人穿着大花袄扭起秧歌时,一个创业者的名字——王兴兴,也被大众熟知。紧接着,春节后的2月17日,王兴兴作为唯一的“90后”企业家,与雷军、刘永好等一起出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
一时间,王兴兴和他创办的宇树迅速“爆红”,带火了整个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按照王兴兴于2025年7月的说法,宇树四足机器人的销量已占到全球出货量的60%~70%,除了四足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也是出货量最多的公司。
这家看上去突然“出圈”的机器人公司,实际已成立9年。2016年,王兴兴离开大疆,创立宇树,最初公司只有他一人,因他没有TOP院校的背景和大公司高管经历,公司融资屡屡受挫。
回望王兴兴的创业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描述,“开局一条(机器)狗,装备全靠打。”实际上,宇树成立的第二年,就接到了四足机器人订单,有了商业化收入。不过,2017~2018年间,最早的一笔融资款花光后,王兴兴只好自己拿钱给员工发工资。如今,宇树已拥有上千名员工,年营收规模突破十亿元,并已启动上市辅导。
光环和业绩背后,是这位出身浙江宁波的90后创业者的独到生存法则。
一方面,王兴兴对自己和团队有着“要做最好”的工程师式严苛要求;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商人的敏锐,不打无准备的仗,有钱先赚。
在宇树的淘宝店铺,除了主营业务机器人,以及激光雷达、相机、电机、电池等配件,宇树的淘宝店铺还在售卖健身泵、龙门架、双手杆等健身装备,还有一本王兴兴参与编著的《四足机器人控制算法》,售价49元。
健身泵等设备看似与主营机器人业务毫无关联,但在王兴兴看来,它们与机器人的力控设计原理高度关联。因为当下让人形智能机器人马上去家里干活,还不太现实,商业空间也没有完全打开,所以王兴兴的策略是,先技术转化,“取得部分商业价值”再说。具身智能大热之前,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小众市场,“要把能赚的钱都赚了”。
关于未来,他既相信AGI的实现,但也要求当下的机器人必须要“能干活”。在业务布局上,一方面,他用四足机器狗打入教育、安防等行业市场,建立现金流与供应链能力。另一方面,他用人形机器人押注明天的战场。
“哪怕你买了我的机器人硬件,然后把我的软件全给删了,这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非常欢迎这类事情。”王兴兴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宇树的技术驱动路径,和王兴兴务实的创业思维,也给早期投资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初心资本合伙人许旸洋在王兴兴发表硕士毕业论文成果时,就关注到了他。“王兴兴的思路不一样,他很极客,也很极致,在整机的设计优化、稳定性测试、量产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团队。一方面宇树的商业化比较早,经历较多反馈和迭代;另一方面,他的系统化工程能力更强,在生产侧投注的精力也比较多。”许旸洋曾告诉《中国企业家》。
2022年之后,宇树迎来了融资高潮,经纬创投、敦鸿资产领投B轮;到B+轮和B++轮时,美团、金石、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与腾讯投资等纷纷参与;2025年春晚的爆红后,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阿里等巨头联合领投C轮,最终完成了宇树超百亿元的投前估值。
此外,在机器人的未来形态是不是必须是“人形”上,王兴兴也从来不纠结,不执拗。“人形机器人是不是一定要腿,我们从来都不坚持,因为如果有些工厂要用,可以用两个手臂就行了,甚至单个手臂也完全ok,这其实是非常自由的一件事情。”王兴兴解释。
这些创业哲学几乎渗透到公司的每一个业务决策中:比如什么时候启动创业,要不要做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开始做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真的需要5根手指吗,定价多少,要不要做AI,多大力度投入AI,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