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高效畅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经济应对外部风浪最深厚的底气。要坚持破立并举,瞄准痛点难点持续发力,以更加有力有效、可感可及的举措推动建设走深走实。
全国快递揽收快件量平均每天超5亿件,相当于每秒钟有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时期末增长超过40%;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151项缩减至106项,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被集中清理;2025年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8.8%,内需特别是消费是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多部门近期密集发布“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不同领域的多项数据指向同一命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精准发力,破除隐性壁垒、畅通要素流动、优化制度规则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效能加速释放,超大规模市场集聚资源、扩大内需、激励创新、推动增长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我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需求优势巨大,还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便利的基础设施网络等供给优势。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有利于发挥市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营造更优环境,让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脱颖而出。在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高效畅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经济应对外部风浪最深厚的底气。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其中,“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均为新的提法。可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局部与全局、国内与国际的关系,是需要把握好的几组重要关系。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负责高效配置,让竞争激发活力;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则要精准发力,既不能伸得过远管得过宽,也不能甩手不管,而是要育好“土壤”、定好规则、管好秩序,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路径依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大”,更是“通”和“活”。然而,有的地方囿于局部利益考量,或明或暗设置壁垒阻碍要素自由流动,试图固化自身“小循环”利益格局;有的地方人为制造“政策洼地”,诱使企业追逐套利空间而非创新价值,衍生出大量低效同质化竞争。这些行为看似局部正确、短期可行,却导致要素流动阻滞,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提出,各地区不得限制商品和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不得妨碍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退出和迁移,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红线底线违规实施财政、税费、价格、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个个“不得”,意味着地方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全国统一大市场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的大市场,而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大市场。近年来,我国既着力打通阻碍国内大循环畅通的堵点卡点,又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开放促改革,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有序扩大。国内国际市场的高效联通,对于吸纳全球先进要素、培育世界级企业、塑造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在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要坚持破立并举,瞄准痛点难点持续发力,以更加有力有效、可感可及的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